一碗米米茶让她成为“非遗”传承人


马方蓉在制作土家米米茶

如今,在石柱县城,现年38岁的马方蓉成了“名人”。她返乡创业7年来,凭着制作土家米米茶的过硬技艺,成为土家米米茶舞台表演的创始人。她不仅让土家米米茶走出了国门,且在去年协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将土家米米茶申请为市级非遗项目。她本人也在今年4月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定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米米茶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外出打拼

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2007年初春,马方蓉到重庆主城打拼,想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她在一家茶叶专卖店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中,她虚心好学,渐渐掌握了红茶、白茶、绿茶、黄茶、黑茶等茶类在国内的主产区以及这些茶叶的特性、加工工艺、冲泡知识和茶文化理念,并考取了茶艺师资格证。

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后,马方蓉就萌生了返乡创业,制作土家米米茶的念头。因为马方蓉在12岁时,便跟着母亲学会了土家米米茶的制作技艺。她熟练掌握从浸泡糯米、蒸、阴、搓、晒等制作干阴米到炒泡米、开水冲泡土家米米茶的全过程技术。

童年时制作土家米米茶的一道道工序在她脑海里不断闪现,坐在茶叶专卖店的凳子上,思绪万千的马方蓉豁然开朗:“工作6年来,既然与茶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熟知中国这么多的名茶好茶,为什么不独辟蹊径,在土家米米茶的发展与传承上做文章呢?”

2013年,主意已定的马方蓉毅然回到了家乡石柱。

马方蓉(右一)为顾客推介土家米米茶

创新传统技艺

成“非遗”传承人

土家米米茶在我县又称“迎客茶”,当客人来到家里时,主人舀上几勺糯米花,放一点醪糟、红糖或白糖,用开水冲泡,便成为土家米米茶。

因土家米米茶制作工艺独特,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具有滋阴补肾、增进食欲的功效,一直是土家人钟爱的传统美食。土家米米茶曾在清代被载入《石砫厅乡土志》,成为土家山寨约定俗成的“茶经”。

为了弘扬土家米米茶文化,进一步突出米米茶的质量和文化特色,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区别于湖北恩施等地的米米油茶,马方蓉专门前往恩施考察。回来后,她结合我县民众的饮食习惯,在米米茶中配以石柱绿茶和花生、芝麻、生姜等,分别制作成米米盐茶、米米姜茶、米米糖茶等,不断满足大众口味需求,泡出了独具特色的土家米米茶。

为了深入推广土家米米茶,让更多人领会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茶文化精髓和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马方蓉在滨河中街文昌巷成立了重庆芳容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已成为茶友聚会品茗的雅舍。同时,她还组建起了一支有20余人的茶艺表演队。

茶艺表演是推广茶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因此,马方蓉经常带着土家米米茶,到全国各地参加茶艺交流和比赛活动,且屡获佳绩。2018年1月,在参加重庆市举办的全市茶席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三名。2018年5月,第九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海曙杯”首届中国家庭茶艺大赛在浙江宁波举行,为帮助马方蓉推广土家米米茶,其母亲在身患癌症经历手术、化疗和放疗后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坚持与她一道赴浙江代表重庆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其家庭荣获铜奖。

在全国声誉鹊起的石柱土家米米茶,于去年终于走进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门。

其间,马方蓉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考取国家级茶艺技师、培训讲师、高级评茶员等职业资格证。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上作出了特殊贡献,2019年3月8日,她被市妇联授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带上土家米米茶

走出国门传递友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活态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社会和谐等多方面价值凸显。

2019年9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乌兰巴托市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感知中国”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在乌兰巴托拉开盛大帷幕。马方蓉代表中国少数民族茶艺茶文化传播者,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将石柱土家米米茶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国门。

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中蒙两国嘉宾、蒙古国各界代表和观众共3000余人来到马方蓉布置的带有浓浓土家元素的“万里茶道”展台。他们端起茶碗,津津有味地品尝石柱土家米米茶,连称味道鲜美。一位老人兴奋地说:“这米米茶味道真好,祝愿中国和蒙古两国友谊长存!”这让既当解说又当茶艺师的马方蓉激动不已。

一碗碗土家米米茶作为石柱土家文化的“使者”呈现在蒙古国“万里茶道”展台上,续写着中蒙人民70载浓浓的友情。

谈及土家米米茶的未来,马方蓉告诉记者,中国茶文化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名土家儿女,一定倾尽全力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并弘扬下去。(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感谢您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主流媒体重庆·石柱网,更多新闻关注其他主流媒体《石柱报》、《重庆石柱手机报》、“五彩石柱”微信公众号、“五彩石柱”APP、“石柱新闻”微博;统一投稿邮箱:sz_xwzx@sina.com。

总 编 辑:禹云洲

值班副总编辑:谭华英

       执行主编:张俊杰




[打印]

[责任编辑: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