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家乡当“猪倌”

—— 记六塘乡漆辽村养猪能手文再栋

szb0917003_001_01_s.jpg

文再栋在给生猪投放饲料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力量,叫坚韧;有一种志气,叫坚信。”这是对六塘乡漆辽村下丘组年近半百的文再栋回乡发展生猪产业的真实写照。

群山环抱的下丘组植被丰茂,山清水秀,具有十分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养殖产业。在山林深处,一栋栋猪舍依山而建,文再栋打造的重庆东哥生态养殖农场就坐落在这里。

20多年前,文再栋和不少农村青年一样走出大山,四处谋生。经过多年拼搏,他终于事业有成,有了不错的收入。

下丘组山高路远,为何还要回乡创业?“在外多年,但心里始终有一个家乡情结。5年前,我在回家时发现,农村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我就想回老家发展生猪产业。”谈到创业初衷,文再栋滔滔不绝。

他决定养猪的时候,正值“非洲猪瘟”肆虐之时,不仅风险大,猪苗还涨到了“天价”,许多猪场一夜之间倒闭,许多养猪人谈猪色变,纷纷退出。所以,文再栋回乡养殖生猪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村里有的人还把这事当成笑柄。

面对质疑,文再栋没有动摇,拿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坚信科学养殖加上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养好猪。

“既然下决心回来发展,我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谈到创业,文再栋的信念非常坚定。他带着妻子谭萍毅然回到家乡后,将在外打拼多年挣到的数十万元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建起了养猪场和化粪池,并注册成立了重庆东哥生态养殖农场,购买了仔猪和种猪,成了名副其实的“猪倌”,开启了艰辛的创业路。

“撑过最困难的时候,便是雨过天晴。”为了应对“非洲猪瘟”,文再栋沉下心来,主动向乡农技员和其他乡镇的养殖大户请教,虚心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制定了严格的消毒和防疫措施,每天自己动手清理猪场粪便、消毒、打扫卫生,保持场内外干干净净。

每天上午8时喂食后,文再栋就把生猪赶到猪场四周用铁网围起来的数百亩山林里放养,让生猪吃杂草、喝山泉,在野外活动数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潜心摸索、精心喂养,养殖的生猪长得膘肥体壮、毛色锃亮,生猪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随后,文再栋又加大投资,持续壮大养殖规模,通过自繁自养,2021年共出售仔猪200余头、肥猪240头,成为村里的养猪能手。

“目前,存栏的生猪量有380余头,其中种猪有50余头,上半年已出售仔猪240头,附近的群众和城里的市民定购的过年肥猪已有200余头。到今年年底,在出售仔猪的同时,力争养殖量突破500头。”谈到产业发展前景,文再栋信心满满。

在养殖生猪的同时,文再栋还因地制宜养殖了20多头肉牛,走上了“长短互补”、配套养殖的道路。每次放养时,成群的猪牛“结伴出行”,成为山坡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干事要有决心、恒心,更要有信心。”这是文再栋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夏季,因天气久晴无雨,高温持续时间较长,仔猪滞销,肥猪未育肥不能出栏,资金链将断裂,但是其饲养的300多头生猪每天需要玉米700余斤,养殖成本在1500元左右,为帮助他度过难关,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争取资金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虽然创业过程历经艰辛,但回过头来看,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我对养殖产业越来越有干劲了……”交谈中,文再栋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受,在劳动之余,他还毫无保留地向其他养殖户传授养殖经验,解决技术难题,帮助当地的父老乡亲通过发展产业过上好日子。

5年的养猪之路证明,坚定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干一行爱一行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用文再栋的话说,在生猪产业发展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