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笑了,我才笑得出来。”

远眺桥头镇.jpg

远眺桥头镇

曾瑞华向游客推销梨子2.jpg

曾瑞华向游客推销梨子

18岁开始当村干部,一干就是14年;44岁的他辞掉年薪30万的董事长职务,回乡担任月薪1100元的村主任;47岁被选为村支书,一直干到现在。

谁这么“傻”?是什么让他做出这么“傻”的抉择?他,就是桥头镇田畈村党支部书记曾瑞华。

曾瑞华指导果农装箱3.jpg

曾瑞华指导果农装箱

搞直播带货炒热田畈

盛夏时节,雨过天晴,凉风习习。桥头镇田畈村满山遍野绿树成荫,鸟儿欢唱,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果香弥漫。梨园里,梨树郁郁青青,沉甸甸的翠冠梨、黄金梨挂满枝头。阳光从云层的缝隙泄下来,透过浓密的树叶间隙洒在梨上,散发出诱人的光泽。市、县电视台和多家自媒体在现场直播,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梨园内嬉戏、摘果、拍照。

驻田畈村第一书记廖培江端着满满一篮比拳头大的翠冠梨,精神抖擞,笑容满面,站到一直播镜头前打起广告:“咱们田畈村的翠冠梨,个大皮薄,香甜酥脆,肉嫩汁多。”说着表情夸张地咔嚓咬了一大口,“瞧,我手中这个梨王有1.5斤呢。真的太好吃啦!咱们的翠冠梨为何这么好吃?一是这里日照充足,四周无遮挡,无阴暗角落;二是这里海拔在700米到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温在25-30摄氏度之间,特别适宜梨树生长……”

“大家要先摘个头大的,个头小的留着下次摘。”梨树下,身材中等、温文尔雅的曾瑞华身着白色衬衣、藏蓝西裤,表情严肃、细声细气地边示范边给村民讲解。接着,他蹲下身子,拿着采摘的梨给大家讲起装篮时注意的细节:“第一层,梨的果柄全部朝上;第二层,果柄对空隙全部朝下,以免果柄碰伤梨;第三层,果柄全部朝上。”摘好梨子后,他们将装梨的篮子小心地放进电动两轮车里送到包装房装箱。“首先轻轻把纸袋拆下来,然后给梨套上白网,装箱时果柄朝上,装一层就用纸隔一层。”他拿起包装盒边演示边说。大家各自忙碌,井然有序,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曾书记,你们村的梨子总共多少亩?今年产量如何?卖得还好吧?”

“我们全村种了1730亩翠冠梨和黄金梨,今年全部正式挂果,预计产量将突破100万斤,将给村民们带来600万元的收入。今天,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重庆电视台、上游新闻、重庆第一眼、华龙网等市级媒体联合举行了公益直播带货活动,吸引来了很多抖音、快手主播,为我们助销翠冠梨。村里专门组织了108人的专业采摘团队,从鲜果采摘、装箱、运输、包装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标准化管理。目前,已现场卖出5000多斤,线上下单2000余单。”说起不错的销售业绩,曾瑞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曾经为此而烦恼的事都不足挂齿了。

当天天微明,曾瑞华像往常一样起床开车来到梨园里转。他查看了7家农户的果树,分别采了7个梨子,拿回村委会用糖度仪检测梨子的糖分。他要将各家梨子的甜度、成熟度、品相、单果重量、采摘情况等烂熟于心。有人下单,他就通知甜度达标的农户采摘,甜度不达标的,后面每天继续摘果检测。

夜空繁星点点,山村一片寂静,曾瑞华拿着手机不断与客户沟通,接单备货。他盯着手机,手指飞快地动着,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刚刚谈下一个大单226件14690元,明天发货。”

“辛苦你了!”

“只要能接单,一切都值得。”

“如果靠我们自己去销售,那是很难的,根本卖不出去。”

曾瑞华兴奋地在微信上给种植户们报喜。“只要能多沟通、多接单,帮父老乡亲多争取一点希望,再苦再累也高兴。”他看了看时间已接近凌晨两点,双手向上伸了个懒腰,长长地舒了口气——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直播带货活动现场4.jpg

直播带货活动现场

不当老板当村干部

曾瑞华18岁开始在田畈村当基层干部,干了14年,32岁时感觉自己的能力带动不了田畈村老百姓致富,就辞职出去办企业。他把当地泥土拿去化验后,在外面搭个窝棚睡觉,坚守18个月建起砖厂。2006年8月,他卖掉砖厂到外面打工;6个月后,和几个朋友合伙开公司;1年后,任公司董事长,参照国企标准年薪30万另加分红。

2013年底的一天晚上,曾瑞华接到桥头镇党委书记打来的电话。

原来,镇党委书记到田畈村考察,发现村里没有任何长效产业,只种有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作物,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镇党委书记想帮村里把产业发展起来,就向村民了解有没有一个能够带动大家致富的能人。村民们说:“我们这里倒是有个能人叫曾瑞华,现在外面当老板,如果你把他喊回来,一定能够把我们这里发展起来。他人非常好,也愿意为大家服务。”于是,镇党委书记打电话给曾瑞华说明了意图,他笑着拒绝了。镇党委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你18岁就开始带动田畈村致富,家乡还没富你却跑了。你再有钱,田畈村的老百姓没钱,还是你心头的牵挂。”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

当晚,曾瑞华失眠了。他辗转反侧,心想:我出去奋斗这些年是挣了不少钱,但田畈的老百姓还穷啊。虽然回去当村干部待遇低,但我离开田畈都11年了,父老乡亲们还这么信任我,我怎能辜负他们的厚望呢?田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有责任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3天后,曾瑞华毅然辞去董事长职务回到家乡。不久,村里举行换届选举,他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游客赴梨园采摘5.jpg

游客赴梨园采摘

排除万难栽种梨树

看到村里大片坡地荒芜,杂草丛生,村民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却只能解决温饱,曾瑞华心里难过极了。他发誓要带领村民发展长效产业。于是,他自己掏钱外出考察,请来北京专家到田畈村测试土壤,发现村里全是沙质土,通气性强,适合种梨。

由于田畈村土地长期撂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村里还经常出现滑坡。有没有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之路呢?望着浑黄的田畈河水和被滑坡掩埋的大片玉米地,已当选为村支书的曾瑞华陷入了沉思。

时逢县水利局在田畈村实施坡改梯工程,并建了排水沟、蓄水池、耕作步道等设施,为村民发展产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曾瑞华抓住这次契机,又自掏腰包20余万元,多次到北京、四川、贵州、山东、浙江等地考察,并请专家“会诊”,最后选定在田畈种植黄金梨和翠冠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统一培训、统一指导”,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村民发展梨子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开始栽梨树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很大,村民不相信种梨能过上好日子,坚持要种自己的传统农作物。曾瑞华就到每家每户、田边地头去做工作:“我们种传统农作物种不出个金娃娃!你看外面的很多地方,比如三河镇川主社区的村民,靠发展脆红李、草莓、樱桃等产业,修了新房买了新车,过上了好日子,而我们这里还是这么落后。”个别村民还是说不通,他就晚上到农户家里长谈,讲栽梨树的好处:不仅梨子可以卖钱,梨花开的时候也可以吸引众多游客来赏花;游客来了,我们家里的鸡蛋、菌子、竹笋等土特产就可以卖给他们;家里还可以开农家乐,游客来吃饭、住宿,我们也能挣钱。一次不通二次,二次不通三次,他终于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1730亩的土地先后调整到位,成片栽种了梨树。

起初,群众对梨树的管理不熟悉,曾瑞华本人也不熟悉,他就和北京先正达技术公司搞合作。公司提供肥料、农药等,并派专家到现场指导除草、施肥和修枝等技术,确保果子成熟后达到绿色产品标准。同时,实行村组干部、党员、村级代表包片、包地块,负责指导、管理,每天及时向他汇报。经过精心管理,梨树一天天长大,去年试挂果,今年全面投产。

游客展示采摘收获6.jpg

游客展示采摘收获

绞尽脑汁寻找销路

梨园全面投产,但望着满山黄灿灿的梨子,曾瑞华心里还是十分着急:“产业发展起来了,梨子的品质很好,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但事实上有时候‘酒好也怕巷子深’,田畈村地处较偏远的山区,非常比较闭塞,种出来的梨子也‘养在深山人未识’。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梨推销出去呢?”只要一想到乡亲们的梨子没有销路,他就控制不住情绪,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为了提高田畈梨子的知名度,2020年3月28日,曾瑞华又自掏腰包,搭舞台、拉彩旗,举办了田畈村首届梨花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雪的梨花下游人如织,游客尽情嬉戏拍照,欢声笑语充满梨园。8月1日,又举办了首届梨子采摘节。通过线下采摘和线上直播,将田畈梨子推向全国。他靠自己的人脉,自己出邮费,帮村民的梨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重庆等地。

去年夏天,曾瑞华借到重庆参加“鲁渝扶贫协作创业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的机会,拖去两吨梨子,课余时间到农贸市场“摆地摊”。“又甜又脆的田畈梨子哟,欢迎大家免费品尝。您觉得好吃,就下单订购哈。”他大声吆喝着,吸引了许多市民和卖水果的摊贩来品尝。梨子很快被尝光,他也收获了大批订单。与此同时,田畈梨子也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和石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广,知名度大大提高。

去年梨子试挂果,产量不大,曾瑞华靠自己的力量把梨子顺利销出去了。今年梨树正式挂果,产量突破100万斤,销售难度大大增加。他一天愁眉苦脸,群众也很着急。

正好,桥头镇被列为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曾瑞华找到镇党委政府领导和驻乡工作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老百姓的梨子卖出去。大家一起到梨园实地考察,经过探讨、商量,决定由重庆报业集团牵头、市级媒体联合开展公益直播,搞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实地采摘。“梨子卖出去了,村民的钱包也鼓了。”曾瑞华认真地说,“老百姓笑了,我才笑得出来。”

“曾支书真的是一心扑在我们田畈村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为群众着想。他自己没有一棵梨树,却绞尽脑汁帮我们找销路,天天这里那里找人来买梨子,在网上联系客户,帮我们接单、派件,常常晚上忙到凌晨两三点。”46岁的村民杨晓梅轻轻摘下一个拳头大的翠冠梨,小心翼翼地放入篮子,十分感动地说。她家种了19亩梨树,今年早熟的一批已卖了2.3万元,全部卖完预计超过4万元。她丈夫在外打工年收入10万左右,大女儿读研究生,小儿子读大学。除了种梨,她还喂猪、打零工等,一年还要挣2万多元。“销路不愁了,我们不仅要把梨树管理好,还要扩大规模多种点,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哈哈哈。”

田畈梨园7.jpg

田畈梨园

着眼未来发展特色旅游

“目前,我村产业已初具规模,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所有村民都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曾瑞华说,他要结合桥头镇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谋划,把田畈村产业做大做强。

田畈村现有公路较窄,大车进不来。有一次,曾瑞华发信息给重庆的朋友:“希望你来救我,帮我销售点梨子!”第二天,朋友组织了一个12米长的大巴车装了49人,因路窄进不来,他只好自己出油钱找了10辆轿车去转运。他多么希望尽快把公路扩宽啊。

“我们村规划打造‘三园二补一线’。三园:沿田畈河沟两边打造水产垂钓养殖园,在中山地段打造优质水稻种植园、李子和梨子特色产业观赏园;一线:4公里的环藤子沟湿地公园情缘走廊观景线;二补:补公路短板(拓宽公路6.5米并油化)和补产业品质,打造精品品牌。”站在羊角寨顶,望着绿宝石一样的藤子沟湿地公园和风景如画的桥头镇,曾瑞华动情地比划着,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曾瑞华向笔者描绘了未来田畈村的模样:将围绕田畈的山水林田立体自然风光,融入桥头厚重的文化,发展壮大以梨子产业为主的绿色果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以传统乡土生活为蓝本,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建设山水相映、枝繁果香的现代乡村。

曾瑞华有个梦想,要将田畈村打造成“中国梨村”。今年,田畈村被评为重庆乡村旅游示范点,曾瑞华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他教育一双儿女:“我们要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父老乡亲,真心献给农村产业发展。”笔者相信,在曾瑞华的带领下,不久的将来,田畈村将华丽变身为“中国梨村”,山更青、水更绿,老百姓的日子更红火。(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