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 传递心声
—— 记县政协委员、县行政服务中心干部李静

李静在撰写提案

李静,一个从小在河北农村长大的姑娘,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美丽的石柱工作。在全县再次吹响向脱贫攻坚发起冲锋的号角时,她主动请缨到比较偏远的枫木镇双塘村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工作。2019年,她成为县政协委员。

融入基层,把群众视为最亲近的人

对于一个刚到双塘村的外地人来说,李静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

“刚到村上走村入户,群众以为是来看一看走过场的,都对我们敬而远之。”李静说,我们坚持与群众说“交心窝子”的话,干与群众有利的事。

贫困户陈广发因患脑梗,医疗费用过高,年底申请“一事一议”救助时,不方便申报,李静就利用周末时间到县城找到其子陈怀峰收集报销依据,全程代办救助申请。自到双塘村以来,李静走访农户数千次,为群众解决困难300余个。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李静深知,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吃透政策、熟悉业务。她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和精准脱贫政策文件,努力让自己成为扶贫一线的“政策通”。

李静把“时刻掌握全村农户生产生活动态”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坚持在走访中随时了解群众基本情况,经常性地解决农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低保户谭登秀一家的住房年久失修不安稳,李静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多次到她家中做工作,并积极为她申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帮助其盖起了新房,改善了居住环境。贫困户孙中贵语言二级残疾,办事因与他人沟通困难无法办理,李静多次帮他与人电话沟通将事情办好。在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中,李静做到了与所有农户都见面,一起算种植帐、务工帐、经营帐、政策帐等,全面掌握农户情况,确保了调整工作零失误。

燃烧自己,全力为贫困户打好“信心针”

由于部分贫困户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和守土安贫观念,因此脱贫攻坚工作更重要的是扶志扶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李静依托扶贫夜校等活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给贫困户打好打牢早日脱贫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针”。

在走访过程中,李静发现贫困户范昌堂一家有5口人,在村民眼里这是一个特殊家庭。范昌堂的儿子范远波在2011年与妻子离异后,便外出未归,一直音讯杳无,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一直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和照顾。李静坚持鼓励范昌堂持续树立勤劳脱贫的信心,并帮他谋划增收项目。在李静的支持鼓励下,范昌堂依靠种植庄稼和发展黄连等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8年7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致富奋进奖”荣誉称号。老范自力更生的脱贫事迹在枫木镇家喻户晓,已成为激发全镇606户贫困户内生动力的“鲜活教材”。

挥洒汗水,着力增强农户“造血干细胞”

李静深知农户要想有收入保障,只有发展好产业。针对双塘村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实际情况,她与村两委一起做好交通建设规划,打造组织通、院院通、户户通交通网络。经过一番努力后,双塘村实现了100%的组、95%的院子通水泥公路,100%的户通人行便道,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李静还与村两委一起,针对黄连种植和莼菜种植,多次对农户进行培训,引导其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依靠科学种田增产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她积极争取县农委科技种植项目,使65户莼菜种植户得到有机肥料和专家技术对口指导,切实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

4年来,李静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和韧劲,做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持之以恒与农户交朋友,努力当好贫困户的“心灵医生”,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靶向治疗,积极为农户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在帮扶干部中做出了表率。

“我已经在枫木乡驻村4年,和群众打了4年交道,深知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更应该为他们传递声音。”李静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上的野猪逐渐增多,到了收获季节,不少地方的庄稼被野猪糟蹋得一片狼藉,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减,农民一年忙到头却没有多少收获。希望县林业局对各乡镇(街道)的野猪危害情况进行核查,在农民受野猪危害较重的乡镇(街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猎捕行动。(记者 彭少 陈静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