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 “四新一地”展新篇 “康养石柱”焕新颜


黄水镇场镇(本网资料图片)

西沱古镇(本网资料图片)

万寿山景区 通讯员 李小丰 摄


导读

石柱建县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渝东北和渝东南交接处,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成渝地区通往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门户,也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通江达海”最便捷的出口;是一个集民族地区、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也是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发源地;是唯一登录中国正史的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乡,也是全国闻名的“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石柱县委、县政府紧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乘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浩荡东风,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全力打好“五大主动仗”,加快建设“四新一地”,掀起了敢闯敢干、唯实争先的干事创业热情,康养石柱新画卷徐徐展开,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脱贫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发力

石柱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石柱人民大力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精神,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均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均脱贫。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中益乡视察“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时表示“心里感到很托底”。2019年4月底,石柱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7.91%的良好成效,一举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石柱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石柱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石柱县委、县政府围绕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加快推进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

守住三条底线,脱贫成果全面巩固。202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将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围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三条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消除1000余人返贫的风险,精准落实助农增收措施,制定抗灾战疫促农增收政策22条、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措施9项,推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85万元以上。

突出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开花。充分发挥中益、桥头、金铃等重点乡镇、重点村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加大桥头镇市级重点帮扶乡镇支持力度,打造全市乡村振兴“桥头堡”;支持中益乡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加快推进“大黄水”片区、沿江片区、县城周边庭院经济打造、高标准农田改造等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分层分类、示范引领,推动“多点开花”,形成“一乡镇一示范、一村社一特色”的良好局面。如今,桥头镇写生基地、中益乡研学基地、金铃乡民俗风情街等一大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夯实了产业兴、百姓富的基础。

推进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坚持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提质发展黄连、辣椒、莼菜“三色”产业,巩固发展生猪、中蜂、烤烟、茶叶、水产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思政研学、艺术写生、农业科普、休闲采摘、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做大做强乡村富民产业。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持续扩面,“三社”融合不断深化,实现74.6%的村集体经济累计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万元、增长6.8%。

四大产业齐头并进创新转型活力迸发

在石柱县人大十九届三次会议上,宣布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增速居渝东南地区第1位。数字的背后,凝结着新一届石柱县委、县政府全力打好产业升级主动仗,以项目促发展的汗水。

三色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石柱突出抓好以黄连、辣椒、莼菜为代表的“三色”产业上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农业产业规模达60万亩以上。仅去年便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23个,创建重庆名牌农产品7个,石柱黄连入选全市“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202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9亿元。今年,将以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发展以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30万亩以上、以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12万亩以上、以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30万亩以上,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64.5亿元。同时,大力招引全国、全市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石柱,带动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2%以上,加快打造康养消费品产业集群。

生态工业蓄势向好。1月29日,石柱县37个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总投资130.1亿元,预计年产值超50亿元,这是县委、县政府狠抓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清洁能源、康养消费品、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大力招商引资,去年国能风电、华电风电、朝盛科技园、生态透水砖生产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完成工业投资24.3亿元、增长86.4%。2023年,深入实施“抓项目促投资”攻坚年专项行动,推动中核汇能、大唐、华润等18个风电、光伏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实现年产值82亿元,带动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康养旅游业势头强劲。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历史禀赋厚重,康养旅游在全国、全市有着很高的知名度,2022年,黄水景区旅游迎来最高峰,日最高游客达30万人次,拥有大风堡、千野草场、万寿山、广寒宫等4A级旅游景区,上榜“2022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全年接待游客达195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46亿元、增长14.1%。随着渝利铁路“黄水站”开通,县委、县政府今年将全力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实现接待游客2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以上。

现代服务业逆势发展。近年来,服务业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稳步发展,去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单位41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家,培育千万级电商企业3家、百万级网店51家;新建石柱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产业园,引进24家电商企业入驻;新培育外贸企业10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2亿元、增长2.4%;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达610亿元、增长11.3%。2023年,石柱将全力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亿元。

聚力提升城市品味打造精致山水小城

站在冒顶山公园远眺石柱县城,龙河、双庆河犹如两条丝带,蜿蜒穿城而过,给石柱这个山间小城增添了水的灵气。城市品质提升与老百姓的幸福感紧密相关。石柱县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打好城市更新主动仗,聚焦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的目标蓝图,实现景城融合、产城融合。

高起点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按照“总策划、微改造、大提升”基本思路,精心编制了“两河四岸两山九桥”等重要节点和片区设计方案。随着沪蓉铁路石柱站提上日程,正在完善“一带一核五区”功能布局,整体规划打造高铁石柱东站、石柱县站、甑子坪等重点片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新区发展潜力,建设城东城西门户。

着眼长远完善城市功能。2022年,围绕空间拓展、功能完善、环境改善、市场消费、城市管理、文化旅游六大重点领域,策划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一揽子项目,补齐短板、完善功能。今年,还将开工建设“两河四岸”景观提升、旗山和冒顶山旅游公路等项目,推动龙河、玉带河、玉音广场等重点片区品质大提升,深入挖掘土家文化,将老城打造成为文化长廊、特色街区,将县城打造成为县域旅游的接待窗口和游客集散地,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精细高效推进城市管理。城市品质提升重在管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动员干部群众常态化参与城市管理,扎实推进“马路办公”向背街小巷延伸,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23年是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最吃劲的一年,石柱将全面推行“1+3+N”城市治理新模式,推动城市“细管、众管、智管”,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

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发展动能不断提升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重庆市委提出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一号工程”。节后第二天,石柱举行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形成了“开局就要冲刺、起步决定全局”的鲜明导向。提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的目标。挑战前所未有,付出尤为艰辛。

项目投资不断扩大。2022年,在大抓项目的导向指引下,全县经济逆势上扬,崔家坪水库、擦耳岩水库、万宝风电二期、国道G351金铃至湖北等一批项目开工或投用,全年项目投资增长21.8%,立项争资增长24.5%。2023年,储备了216个“含金量”高、“含新量”多、“含绿量”足的项目,总投资312.4亿元,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迎来“大爆发”。

招商引资全面提升。依托中核集团定点帮扶优势,探索形成“中核给市场、石柱搭平台、企业来落地”三方联动发展的招商新模式,与东方雨虹、重庆伟岸测器、深圳万讯等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系列合作协议,与中核汇能、华润、大唐等一批实力企业签约风力、光伏发电等项目9个,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与筐多多、温州诗平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022年签约招商项目42个,合同引资146.2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扎实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市场主体5048户;创新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中益派出所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实施社会化服务面积4.6万亩。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石柱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协同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连续六届举办(承办)康养大会,成为联结中核集团与重庆市的“桥头堡”。

生态颜值持续提升生态价值日益凸显

石柱是坐落在武陵山区的一颗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63%,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绿水青山是石柱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近年来,石柱县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路径,全力打好绿色转型主动仗,深度挖掘山、水、林、田、湖、草、石等资源,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县,成功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深入落实“河长制”,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容工程,改造提升城区污水管网51.3公里,4个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91%;持续推动铅锌矿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投资8.9亿元实施保护和修复项目22个;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市级林业重点工程1.7万亩,新增营造林2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居全市第6位。2023年,石柱将继续实施最严格的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森林资源“四乱”等问题专项整治,完成营造林15万亩以上;协同推进“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加快实施千野草场、冷水镇龙河源头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统筹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实现生态颜值、价值“双提升”。

促进生态价值转化。近年来,石柱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气候优势和发展基础,不断探索拓展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彰显优越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巧借山水、因地制宜打造莼菜、水稻、蔬菜、水果、天麻、黄连、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基地4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个,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达15万亩,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全国有机农业(莼菜、水稻、天麻)示范基地”“全国有机农产品(莼菜、稻谷、李子、黄连、南瓜、天麻、黄花、猕猴桃)基地”;依托中核、大唐等央企,大力实施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工程,着力打造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康养消费品产业、以绿色建材为重点的新型材料产业、以风电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以汽摩零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四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石柱工业经济“绿色”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推进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开发避暑养生、自驾露营等生态旅游产品,推出城郊休闲体验游、脱贫攻坚成效体验游、避暑康养休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公开水域游泳赛、铁人三项公开赛等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域生态旅游业态日渐丰富,荣获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称号。探索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重庆南岸区签订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协议,出售森林面积指标9.2万亩、补偿金额2.3亿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时代、新征程、新石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向着更高处,在石柱县委、县政府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四新一地”的宏伟蓝图正变为美好现实。(记者 罗贤为)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