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园谱华章
—— 记全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县农业农村委

沙子镇高山蔬菜基地(本报资料图片).jpg

沙子镇高山蔬菜基地(本网资料图片)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农业农村委坚持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构建起了“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动“三变”改革,实现了从“三大坨”向长效作物的跨越式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一曲穷土生金的赞歌。

今年,县农业农村委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产业发展势头旺

乡村振兴基础牢

中益乡老党员马培清家门口,示范基地里的黄精和木瓜长势喜人,她家以6亩土地入了股,小儿子陈朋和儿媳谭明兰还“返承包”了5亩黄精种植地进行管理。土地入股、就地务工、利益分红,陈朋家实现了从农民到股民的华丽转身。

产业是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效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委以群众可持续增收为核心,结合全县产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指导贫困村优选主导产业,围绕脱贫目标制订“菜单式”产业项目清单,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确保覆盖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3+3”的扶贫长效产业体系转变为以“四个30万”工程为重点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四个10亿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全县所有贫困村均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每个已脱贫户都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已脱贫户9787户,发展种植业6.37万亩、养殖业15.72万头(群、只),有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100%。

开公司延伸产业链

农民翻身当老板

2017年,中益乡华溪村被纳入全市1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以重庆民生集团和山东淄博捐赠的帮扶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引导全村427户1280人参股,组建了华溪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并联合16位村民成立了石柱县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拉开了华溪村集体经济向前发展的大幕。

石柱作为大山区,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初级农产品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委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足功夫,让产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向小众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全县共有13000余亩莼菜、天麻、水稻基地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0000余亩莼菜、稻谷、天麻、李子、黄连、南瓜、黄花、猕猴桃基地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全县“三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和农产品产地累计达262个,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重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石柱莼菜、石柱辣椒已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成功打造“源味石柱”区域公用品牌。累计4个乡镇14个村22个点被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

既分红又务工

内生动力不断激发

花仁德是华溪村已脱贫户,自村里发展产业以来,他们一家人不但自己发展养殖业,到村里产业基地务工,还积极返包黄精、吴茱萸等中药材种植地进行管理。他现场算起了家庭收入账:从村集体返包9.7亩黄精收入管理费9700元,1372棵吴茱萸的管理费1920元也到账了;在村集体务工年收入2万元;家里养了两头猪卖出6000元,一年下来就增收3.72万元。

近年来,县农业农村委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探索建立了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理顺了政府、村集体、企业以及农户的关系,有效解决了“一股了之”问题,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确保群众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县农业农村委围绕“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累计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2家、专业合作社978家、家庭农场1203家,带动效果明显。在全县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中,广泛推广“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模式,指导149家经营主体,以股份联营为关键,大力推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等分红模式,截至目前,新发展的长效产业带动农户4.4万户,其中贫困户5648户,已保底分红2167万元。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229个村(涉农社区)已全部实现有经营性收入,其中5万元以上的村达101个。扩面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目前已有32个村因地制宜探索“三变”改革新路子,其中华溪村深化“三变”改革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市委改革办的高度认可,并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上刊载。(记者 罗贤为)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