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山17年 带领烟农“烤”出致富路
—— 记全国总工会会员、重庆市劳模、龙潭乡烟技员马世平

大山巍巍,烟路纵横。初夏时节,龙潭乡烤烟种植基地里,一垄垄翠绿的烟株在田间地头绵延不绝,一行行整齐而平行白色地膜宛如“大地诗行”。这幅靓丽的烟区美景里,有重庆烟草公司石柱分公司派驻龙潭乡的烟技员马世平洒下的汗水。他17年如一日扎根在这里,帮助该乡发展烤烟产业,带领烟农“烤”出了致富路。2012年5月,他被评为“重庆市第四届劳动模范”;2018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同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马世平(右)给烟农讲解烤烟大田管理知识

扎根山乡,心系群众甘当“职业烟农”

“他不是龙潭的匆匆过客,他已在这里任劳任怨坚守了17年……”谈及马世平,龙潭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连连称赞。

2003年,马世平进入重庆市烟草公司石柱分公司工作,2004年被安排到龙潭乡当烟草技术员。初到龙潭时,他看到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低矮的小木房分散在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要下乡只能骑着摩托行走路窄陂陡、崎岖不平的泥石公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

马世平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面对交通不便、闭塞偏僻的乡村,心里也感到一阵茫然。“当时妻子问我上班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我摇摇头说,就像是拍《笑傲江湖》的外景地。”马世平笑言。

那时候,龙潭乡的烤烟还处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状态。因管理粗放、技术掌握不到位,烟农收入较低,种烟积极性不高;因收购烟叶秩序不好,烟农与收购人员常常上演“全武行”。

马世平刚“上任”时,正值烟叶采收阶段,一件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年过古稀的老人廖伦和用“木洋马”扛了百多斤烟叶,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来到收购点门前,用不屑的口气对马世平说:“你们定个等级嘛。”

马世平低头一看,见烟叶被乱七八糟捆在一起。按照规定,对分级扎把不标准的烟叶不予收购。“老人家,我们给您重新分级扎把后再过秤,您就休息等一下吧。”

随即,马世平和收购人员一道,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将老人扛来的烟叶重新分级扎把后,再过秤收购。

廖伦和老人接过码单一看,发现收入比预想的要多出200多元,激动地对马世平伸出了大拇指。他说:“你老少不欺,是个有良心的好同志。有你在这里,龙潭乡的烤烟一定能发展好,我们脱贫致富就有希望!”

“山区农民就是这样纯朴。”就在那一刻,马世平和烟农的心紧紧栓在了一起。激动之余的马世平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龙潭大地,把乡里的烤烟生产抓起来、发展好。只要有稳定的产业,农民就有脱贫致富的希望。

马世平(右)为烟农讲解起烤烟育苗知识

竭诚服务,助力烟农种好“黄金叶”

烟叶是特殊农作物,既怕旱,又怕涝,更怕病虫害。为调动烟农种烟积极性,实现脱贫致富目标,马世平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刻苦钻研烤烟种植知识,按照烟草行业的要求大力推广漂浮式育苗、地膜栽培、防病治虫等实用新技术,手把手教烟农烘烤烟叶和分级扎把,带领广大烟农走科技兴烟之路。

一个周末,马世平有事回了趟悦崃镇绿桃村的老家,而此时的龙潭烟叶烘烤在即,却突遇洪水和冰雹。听到电话中烟农撕心裂肺的哭泣,他毫不犹豫地骑上摩托车一路狂奔往龙潭赶。

他骑车急驶到离龙潭政府驻地约1公里远的地方时,却遭遇山体滑坡。山上不时有石头滚落,安全值守人员死活不让他通过。

一番争执后,马世平说道:“允许我要过,不允许我也要过。”话音刚落,他加大油门,硬是闯过了那段至今还让人后怕的山路。

“没想到你为了我们的烤烟生产,硬冒着危险回来了……”烟农们紧紧抓住了他的手感动地说。

坚守山乡的日子,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天晴落雨,只要烟农一个电话,马世平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为烟农解决问题,确保烟叶“片片归仓”。 

17年来,马世平围绕育苗、机耕、植保、采收、烘烤、分级等环节,为烟农开展专业化、“保姆式”服务,使烟农种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助推龙潭乡的烟叶种植面积由当初的2000亩扩大到最高峰时的9000亩,带领烟农走上了致富路。

连续多年,该乡烟农每年户均种烟收入在12万元左右。烟农们盖起了小洋房,好多还买了小汽车。“烟叶,就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黄金叶。是马技术员带领我们念烟经、唱烟调、发了烟财……”龙潭乡的烟农纷纷说。

马世平(右)为烟农示范烟苗移栽

抱定决心,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选“硬干部”来啃“硬骨头”,是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硬举措。“第一书记”是冲在基层、干在一线的先锋力量。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龙潭乡都会村被评为贫困村。2016年,受组织派遣,马世平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服务对象扩大到了都会村的36户贫困户共103名贫困人口。

为了找准“穷根”,马世平挨家挨户走访了贫困户。由于贫困户分散于28.3平方公里的山区中,很多地方又不通公路,他一次走访下来,来往行程就有数百公里。

通过促膝谈心,在找准致贫困原因后,马世平“对症下药”,订制出“脱贫套餐”,帮助贫困户摘“穷帽”。

都会村大干沟组建卡贫困户刘方成,老婆自幼残疾,8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卧床不起,全家只能靠他临时务工维持生活。

为帮助刘方成拔掉“穷根”,2016年,马世平动员他发展烤烟产业。刘方成因从未种植过烤烟,既缺技术又没本钱而犹豫不决。

“老刘,不要怕,不懂技术有我,缺资金我想法,没有烤房我调借。”马世平的真诚,让刘方成吃下发展烤烟产业的“定心丸”。当年,刘方成种植烤烟35亩,销售烟叶收入近13万元,顺利实现脱贫。

家住都会村高原组的建卡贫困户况万江是个单身汉,此前是当地出名的懒汉,整天嗜酒如命,反而要78岁的老母亲“供养”。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马世平主动对他进行了帮扶。

2016年冬季一个周末的晚上,马世平突然接到况万江打来的电话,说被他兄弟撵出了家门,一个人独自在河边不知怎么办?

马世平一边打电话让高原组的组长帮忙带况万江回家临时安顿,一边起床穿衣驱车从县城直奔数十公里之外的都会村。

见到况万江后,马世平强压怒火,耐心开导他说:“人穷不可怕,就怕不争气,好吃懒做连兄弟姐妹也看不起你、嫌弃你,你自己也要多想想……”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劝导,让况万江触动很大。

在以后的日子里,况万江一改懒惰习惯,在马世平和村组干部的帮助下,靠种植烤烟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我以前无住房,这个房子是马书记垫资修起来的。我又在他的帮助下,发展起了烤烟产业脱了贫。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过上稳定生活的况万江,内心十分感激马世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马世平抱定“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加油干,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到2018年底,都会村实现整村脱贫,36户贫困户10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马世平(中)查看烟苗长势

怀揣真情,甘当村民的“贴心人”

“扶贫工作,更需要一种情怀、一份爱心。”马世平说,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把群众当作家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干好。

201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都会村红庙组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建卡贫困户冉隆江半夜三更病情发作,拿起斧头往自己头上砍两下后,光着身子跑出了家门。

冉隆江的老婆匆匆忙忙跑到马世平的住处,急促地敲响了他的房门。看到其无助的眼神,马世平赶紧拿起自己换洗备用的羽绒服,走出驻地,去寻找冉隆江。

过了几分钟,马世平接到一个村民打来的电话,说距离村委会3公里处的公路边出了“车祸”,“受伤者”流出了很多血,一动不动躺在路边,感觉已“死亡”多时。

马世平边通知其他村组干部,边急冲冲赶到现场,凑近后蹲身细看,地上躺着的正是年近花甲的冉隆江。他光着身子,血肉模糊的身体躺在冰天雪地的公路上,不忍直视。

马世平用手一探,发现冉隆江鼻孔里有微弱的呼吸,便赶紧将他扶起来靠在自己胸前,为其披上带来的羽绒服,并及时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随后,马世平与赶到现场的村医和村干部一道,在现场对冉隆江进行包扎止血。

当120急救车赶来时,马世平又与村干部一道,将冉隆江抬上急救车。后经过县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冉隆江捡回了一条命。

“这个人要是迟送来半小时,也许就抢救不过来了。”医生告诉马世平。

多年来,都会村流传一句话“有事找马书记,有困难找马书记!”马世平时常对村民说:“我个人能力虽小,但我背后的烟草行业能量大。”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通过马世平积极协调,重庆烟草公司石柱分公司先后出资40余万元,为都会村修建人行便桥3座,为贫困户修建新房12间,帮助村民解决用水用电难题,极大地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马世平(中)给烟农讲解烟苗移栽知识

践行初心,做有血有泪的“铁汉子”

常言道:“好汉难顾两头家。”在年复一年中,马世平忙于烤烟生产,忙于脱贫攻坚工作,唯独把家人凉在一边。

性格开朗、能说会道是马世平这位土家汉子留给当地群众的深刻印象。闲暇时,只要一提到烟叶生产和脱贫攻坚工作,他总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当被问到家人时,他却沉默少语。

原来,当他的小女儿出生时,龙潭乡正处在烟叶收购关键期,他直到第三天才赶回家;当大女儿被选送到欧洲交流学习时,因贫困户家中发生突然情况,他未能回家送行;当老母亲晕倒住院时,又因迎接脱贫攻坚检查验收,他又不能亲自照顾……

“自古忠孝两难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家人的亏欠。”马世平说,是家人的理解、包容和支持,让他在龙潭安心工作了17年。

“爸爸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马世平的敬业、奉献、担当精神一直激励着两个女儿。

使命在肩,贵在勇挑重担;责任在心,重在恒久发力。“只要种好烟,就不会穷。”17年来,龙潭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马世平奔波不息的足迹。他坚守在大山深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豪迈誓言,书写出了勇于担当奉献的优秀答卷。(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张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