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奋斗来
—— 记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益乡华溪村

华溪村黄精长势喜人,种植户笑开颜 (资料图片)

隆冬时节还未来临时,中益乡华溪村秀丽的青山顶,就已经戴上了厚厚的白雪“帽子”。往年,这样寒冷的天气,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是不出门的,“躲”在家里烤火或者聚在一起打牌。如今这样的旧貌早已一去不复返,乡亲们走出家门,在产业基地里为果树修枝、“刷白”;或到莼菜田里整理冬田,为来年有个好收成做足准备。

华溪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土地贫瘠,以前这里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山沟。过去,乡亲们一年到头只能在“巴掌田”“鸡窝地”里刨食,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赶过场,有的人一辈子住的都是漏风漏雨房,有的人一辈子生了病都没能住院好好治疗过……如今的华溪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水、电、通讯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村里种起了黄精,养起了中蜂,办起了扶贫车间,开起了直播带货,搞起了乡村旅游,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2019年底,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万元。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益乡考察的就是华溪村。习近平总书记说:“看了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

这个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到“有底”的村子,这几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组织力量聚人心

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华溪村迎来了走向新生活的希望。可是,要想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谈何容易!干部“不给力”,产业“小散弱”,群众“等靠要”,挡在华溪村脱贫致富面前的问题一堆又一堆。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华溪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作为支部书记,不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我就是失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只能是空谈。之后,华溪村逐步引回了优秀本土人才,配齐了村干部。如今,村干部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市、县、乡也派来驻村干部,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建起来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也增强了。

2019年,村里还发展起了3名预备党员,培养了4名入党积极分子,抗疫期间还有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成了该村脱贫攻坚的后备力量。

队伍壮大了,关键还要干出成绩来!为了让乡亲们不缺水喝,党员干部们走遍了全村所有山头,找到了充足的水源;为了让乡亲们用电安全,党员干部们想法对全村所有土木房屋的老旧电线进行了改造;为了把乡亲们的农产品卖出去,党员干部们半夜三更还在打包装车,天不亮就出门赶去主城“摆地摊”。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汪云友说:“白天上山入沟,晚上组织开会。用心用情帮扶群众,脱贫攻坚我们决不叫累。”

算一算,这几年华溪村党员、干部们走过的路,可以往来重庆主城100多趟,可是他们一年到头休息的时间,却用一双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他们“磨破嘴皮子,晒黑脸盘子,压弯腰杆子,走烂胶鞋子”,为的就是让乡亲们摘掉穷帽子。

“三变”改革扶根本

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起来了,还要带领乡亲们脱贫增收才是硬功夫。以前,乡亲们祖祖辈辈守着几分地,脸朝黄土背朝天,日晒夜露,始终没有搞出个名堂来。怎么办?

经多番研究,村党支部决定:搞农村“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农产品代销等合股联营项目。

但是,起初搞农村“三变”改革,乡亲们不买账。“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现在想把我们的土地收了,还喊出钱办公司、当股东,得不得行哦?”干部入户动员时经常遇到村民这般质疑。

如果群众观念不转变,不知道还要穷苦几代人?干部们就靠两条腿一张嘴,一边发动党员带头出资成立起村集体公司,一边上门挨家挨户“软磨硬泡”和乡亲们算收入账、对比账。

在村干部们的带动和劝说下,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乡亲们齐刷刷的举起双手赞成把土地入股规模化发展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已有293户村民用1088亩耕地的经营权入股,使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

如今的华溪村,发展中蜂产业260群、脆桃产业269亩、脆李产业86亩、吴茱萸产业210亩、木瓜产业420亩、辣椒产业373亩、赤芍产业70亩、菊花产业250亩、红花荞产业120亩、土豆产业150亩、水稻产业50亩。村里还依托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办起了扶贫车间,搞起了直播带货,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推动产业从“一产独撑”到“接二连三”。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分红的那天,全村老老少少一大早就来到现场,热热闹闹地放起了鞭炮。70多岁的杨明琼,把分到的钱数了一遍又一遍,笑得像个孩子,高兴地说:“这辈子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呢!”

“志智”双扶管长远

打赢脱贫攻坚战,光是干部搞,群众瞪眼看,是万万不行的。必须把村民们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

贫困户花仁淑,前几年建房欠了债,自己没技术,也没产业收入。特别是家属久病不治过世后,她整个人都垮掉了,经常靠着墙根以泪洗面。

后来,经过干部们的积极引导和企业的倾情帮扶,她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把在外务工的女儿女婿招回来一起开农家乐,整日忙忙碌碌地推豆腐、蒸扣碗,还乐呵呵跟游客说:“全靠干部们的帮助,我才再次‘翻了身’。”她还告诉记者,今年她家已经挣了近10万元的收入。

看到家门口能挣钱,20多名村民也先后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特色种养业,现已建成16家品牌民宿,全村旅游创收达50余万元,带动了30户贫困户增收。

尝到甜头的乡亲们还把溪流、古桥、老树、土家族吊脚楼等文旅资源整理出来,变成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资产。如今,“家乡就是好地方,挣钱不用去远方”正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华溪村还大力开展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红色旅游、蜜蜂文化,打造起了初心学院、初心广场,新建起了蜜蜂文化展览馆、蜜蜂文化游乐园等项目,正着力往集研学游、团建目的地方向发展。

脱贫不是梦,幸福生活已经变成现实。靠奋斗过上新生活的华溪村人自发组织了4场感恩宴。在感恩宴上,80多岁的马培清,左手举着茶杯,右手颤抖抖地握着话筒,动情地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们怎么可能脱贫过上好日子哦,我还想多活20年!”

乡亲们更把这份感恩之情化作实际行动。抗疫期间,村里组建了“男子汉”抗疫微信群,乡亲们纷纷在群里请缨请战。

“平时都是大家帮我们,这个时候也该我们出份力。”“如有需要,算我一个。”“也算我一个。”“随叫随到。”……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汇聚成了一股股“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乡亲们还纷纷要求捐款捐物。“凭什么只有干部捐款,我们群众也要捐!”。大家自发向武汉捐款2.7万余元,捐赠蜂蜜360多斤。

勇于战天斗地,敢于改天换地!华溪村人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朝着幸福生活努力奔跑,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奋力前行!(记者 游凤)



[打印]

[责任编辑: 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