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汩汩清水进万家——我县农村饮水管理经验

王家乡雄风村管水员在清理过滤池

近年来,我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着力破解农村供水工程使用和养护长期存在的“后天养护”困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入4.21亿元,建设各类人饮工程2639个。但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现实困扰,导致大部分建成的农村饮水工程未能正常发挥效益。

2019年11月,县委、县政府引领成立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对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全面排查,找准了农村安全饮水管理“症结”,开出了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破题良方,点线精准巧“落针”,上下贯通,握指成拳,有效解决了16.19万户4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我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7.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5%,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显著提高。

在“政府+协会”上描“图”布“点”,破解管水难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直接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为切实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动,把“布线法”放在探索走县乡村“三级联动”上。一是成立了一个组织机构:即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挂帅、县水利局具体实施、多部门联动协调的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负责全县辖区内日供水规模200立方米以下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二是出台了一套规则制度:从协会管理和村民自治两个层面出台了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规则体系,明晰了农村安全饮水管理的“任务书”“责任清单”,破解了“有人用水却无人管水”的“后天养护”难题。目前,县农村饮水管理工作涉及全县32个乡镇(街道)187个行政村(社区)42325户农户,基本形成了“政府引领、协会带动、乡镇主导、群众参与”的互动管护雏形。

在“财政+水费”上对“图”放“线”,增添管水动力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着力补齐了农村饮水工程“先天不足”短板,配齐建强了基础设施。为破解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动力不足难题,我县把“放线点”落在定额配置专项资金、灵活制定水费收缴方式、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上。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由县财政每年定额注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力量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工程管护突出问题。二是“以水养水”村民自治:各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征求用水会员意见,根据水源多寡等因素制定水价及收取方式(每吨水定价1.5-6.5元不等,每户每年收费15-50元不等),坚持有偿使用,相互监督;水费用于本村人饮工程维修养护,不足部分由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按农村饮水工程资金使用办法进行核准补贴,有效解决基层人饮工程缺乏管护资金问题,激发群众管水动力,保障了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在“管护+指导”上“缝”针走“线”,提升管水质量

为确保农村饮水管理制度长效运营,保障群众用水水质、水量、便捷,我县把“走线点”放在“日常管护+技术指导”上。一是严明管理模式: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实行“1+31”管理模式(“1”即我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31”即31个乡镇街道农村饮水管理协会分会),落实管理人员209名(分会长31名,村管水人员178名)。管理人员受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和属地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双重领导和双重考核(重点考核管水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考核结果与其补助挂钩,倒逼管水责任落实。二是强化技术指导:县农村饮水管理协会配有高级水利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定期召集分会管理人员、基层管水员就引水管道工程、供水管道、简易净化过滤设施、蓄水池标准化建设、饮水工程构筑物建造、水源地维护、水源水质要求等专业知识展开培训,切实提升基层管水人员管护能力,提升管水质量,保障群众用上洁净、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我县利用水利改革契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做实在基层,让32个乡镇(街道)187个行政村(社区)32252户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明白水、安全水,找到了一条“自主运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水路子,实现了“以建蓄水、以管护水、建管结合、长效运行”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地助推了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记者 游凤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