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六十载 匠心精编五彩梦<br>—— 记洗新乡丰田村“自强不息·石柱好人”余木兵

szb0317003_002_01_s.jpg

余木兵在用棕叶编织蚂蚱 

记者 隆太良 实习生 郎渝鸿 文/图

他12岁学习非遗棕编技艺,至今已坚持六十载,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收获粉丝近80万人、获得510余万次点赞;为持续稳定增收,他不辞劳苦饲养黄牛和生猪,去年收入3万余元,目前正在扩大饲养规模;为了乡亲们的出行安全,他义务修路搭桥,清理公路边的滚石……事例不胜枚举。他就是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现年72岁的余木兵,在今年3月上旬被评为“自强不息·石柱好人”。

让非遗活起来

将工艺传下去

一片普通的棕树叶,余木兵拉、叠、剪、穿……手指上下翻飞,瞬间便编织成一只惟妙惟肖的蚂蚱。日前,记者在老人的家里,看到了这神奇的一幕。

“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我都可以编。”眼前的余木兵胡须银白,精神矍铄,一番话让记者惊叹。

“大至马、龙、牛等,小至蚂蚱、蝴蝶和各种昆虫,都是我自己手工编织的。”余木兵指着家中大大小小的棕编艺术品说。

据余木兵介绍,棕编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他是第五代传人。老人清楚地记得,他在12岁时,便跟着三伯学习棕编手艺。当时是大集体生产,白天三伯干活,他在一旁放牛,晚上就到三伯家学艺。当时点灯的煤油紧缺,他就准备好松脂用来照明。

余木兵边干农活边学艺,到19岁时,历经7年时光的磨炼,练就出一手好技艺,编织的各类昆虫和动物栩栩如生。

此后,余木兵曾“脱产”一段时间专门编织工艺品,并将成品拿到集市上,村民们都嘲笑他“不务正业”。听到这些“冷嘲热讽”,他淡然一笑,心里却牢记着祖训:“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丢。”

“触网”的契机源于2020年春节期间,山里下起了大雪不能下地干活,余木兵便将棕叶采摘回来,在家编织花鸟鱼虫。

“爷爷只用了一片叶子,几下就编好了一只蚂蚱,活灵活现的,让人感到惊叹。”余木兵的孙女余雪兰没想到爷爷的棕编技艺如此精湛,当即拍下视频发到了快手平台上。

“那条编蚂蚱的短视频在快手平台发出来后,观看量达到20多万人次,1万多名网友关注了快手账号,让爷爷突然成了‘网红’。”余雪兰说。

两年多来,深受鼓舞的余雪兰在跟随爷爷学习棕编技艺的同时,还带着爷爷应邀到重庆、北京等地参加棕编非遗作品展,精美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就连外国人也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60年的融会贯通,余木兵的棕编技艺已炉火纯青。他说,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棕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将技艺传承下去。

扩大养殖规模

巩固脱贫成果

丰田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离县城较远。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直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余木兵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我家属熊永富是一名老党员,我们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余木兵和老伴自主脱贫的意愿十分强烈。

“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是一条好门路。”自从被评为建卡贫困户以来,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一席话,犹如给余木兵打了一支“强心针”,于是他决定利用当地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梦。

“养牛养猪劳动量不大,所以每年我都要饲养3头黄牛和3头生猪,可挣3万元左右。”余木兵说,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双手勤快,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脱贫后,余木兵将新房建在了交通更为方便的公路边。如今,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余木兵正在扩建养殖场,力争今年饲养黄牛达到20头,收入突破10万元。

勤俭生富贵,懒惰出贫穷。通过辛勤的劳作,余木兵让自己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关怀让他始终坚信,只要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古道热肠甘奉献

筑路护路保出行

虎年春节过后,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回龙组的山山岭岭裹上了一层银装。一连多日,余木兵拿着扫把和铁锹,在村子里的公路上清雪除障,确保车辆和村民安全出行。

“他有一颗无私奉献的情怀。”“他是一位古道热肠的人。”“他做的好事数不胜数。”附近的村民说起余木兵赞不绝口。

回龙组的通组公路沙谷子坪(小地名)段,靠山的一边是高达10余米的土石山,经常有石头滚落下来,让过往车辆和村民提心吊胆。每当看到公路边有滚落的石头,余木兵就拿着铁锹去现场清理,遇到有搬不动的大石块,他就回家喊老伴去帮忙。

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一大堆坍塌下来的泥石堵塞了回龙组上院子(小地名)村民和学生出行的必经之路。余木兵扛起锄头,在现场埋头苦干,一连干了三天,才把塌下来的泥石清理干净,他的手上磨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2016年之前,余木兵和5户村民居住在上院子,为了早日修通入户公路,他不等不靠,带头出资5000元雇请挖机修建公路。受他的影响,其他5户村民积极响应,共筹资3万元,自发修建起了一条长1公里、宽4米的泥石公路。

“余木兵坚守初心,孜孜以求,用匠心编织出了自己的五彩人生。”洗新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说,他是我县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是自强不息的典范,是无私奉献的榜样。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