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经济撑起石柱GDP“半边天”

天上黄水.jpg

天上黄水

7月下旬,主题为“中医药与康养”的中国·重庆(石柱)第五届康养大会在避暑胜地黄水镇举行。

本届康养大会由民革中央、重庆市政协主办,旨在进一步汇聚众智众力,深化交流合作,推动“康养石柱”建设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助力全市乃至全国康养产业发展。

大会期间,石柱农旅杯2021年中国·石柱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土家歌舞展演、康养大会开幕式及专家主旨演讲、康养药膳美食品鉴会、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秦良玉”文化专题研讨会、招商推介暨投资洽谈专题研讨会、康养消费品推介展览会、康养石柱“住养”项目推介会、“康养石柱”考察共10项活动陆续开展。

近年来,石柱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全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2020年,石柱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2%;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5%。

A 抢抓“中医药+康养”发展机遇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医药正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全球更多国家和民众的广泛认可。

石柱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有野生中药材品种1700余个,是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近年来,石柱立足地域优势,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沿江低山地区的佛手、中山地区以前胡为主的草本药材和皱皮木瓜、高山地区的黄连和“三木”药材种植齐头并进的格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加工基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材健康产品。

中医药发展,重“药”也重“医”。

在石柱黄水、冷水、鱼池等镇,依托卫生院建起的精品中医馆,已经成为避暑居民和当地群众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热门选择。推拿、拔罐、针灸、熏蒸等传统医疗技术,正在为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以黄水镇中心卫生院为例,精品中医馆建立后,全院接受中医药诊疗人数大幅提升,中医药诊疗总费用由每年约20万元,上升到100万余元。

近年来,石柱抢抓“中医药+康养”发展机遇,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已相继建成投用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和14个乡镇精品中医馆,打造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中医特色专科3个、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家,张光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验收,引进中医医疗机构2家,备案中医诊所6家,行政审批中医诊所35家。

不仅如此,石柱还积极探索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邀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和美食专家研发出10余种药膳食品,推出黄连香皂、黄连祛痘膏、黄连牙膏等日化产品,黄连新药“左金胶囊”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环境的明显改善,为石柱中医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营造发展环境做大康养经济

中医药产业和事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石柱康养经济之“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石柱县委书记、县长双双“挂帅”康养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县康养产业发展中心,组建起“2院1平台1中心1公司”(重庆康养研究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康养学院、中山大学-石柱县康养产业联合研究平台、重庆市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旅融合发展集团公司)。石柱连续3年发布《康养石柱白皮书》,建立以“六养+康养制造”为核心“6+1”康养产业体系及其核算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考核体系,康养经济发展实现有据可依。

全县制定了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康养消费品制造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康养产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及30余个工作方案,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总体策划、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印发《石柱县建设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完善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康养大会的连续举办和提档升级,亦让“康养石柱”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19年,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成功升级为民革中央、重庆市政协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产业发展大会并永久落户石柱,还被纳入《重庆市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石柱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重庆)气候旅游目的地”“中国康养美食之乡”“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国康养60强县”“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等称号。

C 践行“两山论”做强特色产业

康养经济发展的底色是生态。石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十三五”以来,全县新增营造林5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08%,林木覆盖率超过75%,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年,年均负氧离子浓度达3000个/立方厘米。

康养经济发展的优势在生态。石柱立足生态优势,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力实施农业“四个30万”工程,着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2020年底,全县中药材、果蔬在地面积分别达到31.1万亩、33.7万亩,养殖中蜂13.8万群,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以黄连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县黄连产量占全国的60%、全球的50%,拥有全国唯一的黄连专业交易市场,交易量占全国90%以上,拥有“中国黄连之乡”“道地药材基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等荣誉和知识产权。全县有黄连种植、加工、销售企业25家,以黄连为原料的黄连牙膏、香皂、抑菌液、降压药、沐浴露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年加工产值达到5.8亿元。

目前,石柱正按照“年产值20亿元、规上企业10家以上、5亿级龙头企业2家”的标准,打造全市唯一的市级康养消费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已培育规上康养制造企业14家,总投资5.55亿元的7个新项目有3个即将建成投产,康养消费品年产值预计达15亿元以上。

同时,石柱积极提档升级康养休闲旅游业,围绕提升城乡品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持续推动黄水市级特色小城镇、冷水特色康养小镇建设,成功打造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2个市级传统村落,建成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31个、市级“大美乡村”示范片1个。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19.7亿元。石柱将力争到“十四五”末,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动起来更健康

集游泳、自行车和跑步于一体的“铁人三项”,是一项极其考验运动员体力和意志的运动项目。铁人三项公开赛是历届石柱康养大会的重头戏。今年康养大会期间,石柱除举行农旅杯2021年中国·石柱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外,还携手中国铁人三项协会,举办了青少年铁人三项夏令营及2021年中国·石柱成渝双城小铁人邀请赛。

近年来,石柱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把“动养”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紧扣“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定位和“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为推动康养石柱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建设体育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在最近闭幕的第六届市运会上,石柱代表团摘得4金2银4铜,不仅取得市运会历届最好成绩,还实现了在市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市运会上崭露头角,标志着石柱体育竞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近年来,石柱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三河小学女子足球队为代表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校园足球正逐步成为石柱“动养”发展又一张新的名片。

纵观全县,三河小学等11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渝中实验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网球特色学校,石柱第一初级中学和马武小学被表彰为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西沱小学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排球特色学校。

同时,石柱大力扶持社会体育培训机构,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社会培训机构逐渐成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已发展至30家以上。

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如果把竞技体育视作“动养”的塔尖,那么群众体育无疑是“动养”的塔身。

石柱以举办全民健身周活动和县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引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走进乡村院坝,积极开展拔河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把健身体育服务主动送到百姓家门口。

全县常年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100多场次,参与群众超过5万人次,带动健身人群超过15万人次,逐步形成了石柱县“三对三”篮球比赛、马武镇边贸篮球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

石柱每年举办国家级和市级体育赛事10多项次,2019年黄水太阳湖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被评为重庆市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目前,石柱正在努力将全国铁人三项赛、太阳湖公开水域游泳赛、冷水国际冰雪节、千野之夏·马拉松打造成精品体育赛事。

伴随一项项“动养”赛事品牌逐步打响,“康养石柱”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大幅提升。

“动养”环境基础不断夯实

确保“动养”之塔屹立,还需有牢靠的塔基。

近年来,石柱大力实施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公共健身体育设施,着力解决好群众“健身难”问题,基本建成以县城为核心的康养休闲运动中心、太阳湖为载体的高山湖泊水上运动基地、冷水国际滑雪场为载体的冰雪运动基地、千野草场为载体的露营基地、格林童话足球村为载体的足球运动基地的“一中心四基地”,加速建设全市乃至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截至2020年底,石柱共建成体育场地达1609个,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83.3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2平方米,超全市平均水平,为“动养”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石柱不断扩大国民体质监测人群,从城市逐渐向农村延伸,为群众开具“运动处方”,每年监测人数超过6000人,合格率上升至94.6%。全县现有体育社会组织22个,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000人次。大型体育场馆每年对外免费开放达360天,每周免费开放时间都保持在60小时以上,超过国家“全年330天、每周35小时”标准,年均接待健身人数约6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53%。

住下来更安逸

盛夏时节,伴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从重庆主城前往石柱黄水的公路也一天比一天拥挤。特别是周末,前往黄水的盘山道总是挤满了车辆,热闹堪比黄金周。在火热的山城,26℃的自然清凉格外令人向往。石柱以黄水为中心的避暑胜地,已经成为“住养”的天堂。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避暑需求的增长,黄水一年年热闹起来,康养旅游地产开发的触角不断向周边延伸。2020年以来,黄水新开工了山林间、黄水印象、云山森语、兴茂国际旅游度假区(一组团)、懒人山谷、阳光森林、林海月湾等旅游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完成旅游地产建设约1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约5.3万平方米,占全县商品房销售额比重11.4%。

同时,石柱围绕康养定位,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和宜居村庄建设,累计投资9760万元持续打造黄水镇市级特色小城镇,结合黄水镇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实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以特色小城镇为示范,推动黄水镇旅游、产业、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2015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万元,大力创建冷水镇等11个县级特色功能小镇,聚焦“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一镇(乡)一主业、多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特色功能小镇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带动区域示范发展。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1956.8万元创建沙子镇鱼泉村等17个美丽宜居村庄(含农民新村),围绕康养定位,统筹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村旧房整治提升,积极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此外,石柱还不断加快旧城区改造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让“住养”惠及更多群众和游客。

细观赏更愉悦

去年,石柱万寿山景区和西沱古镇景区先后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大风堡景区、千野草场景区一起形成了石柱“四足鼎立”的旅游新格局。

“这里空气好、环境美,好耍好看的地方特别多!”在黄水镇避暑已经5年的渝北区居民吴先生的评价,代表了多数游客的观点。

截至目前,石柱面向社会开放的景区景点已达到17个,包括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在创4A级景区2个、在创5A级景区1个,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市级风景名胜区1处(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石柱县八龙莼乡休闲农业示范园)、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黄水镇金花村、桥头镇瓦屋村、冷水镇八龙村),县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单体591项。

诸多景区和旅游资源为石柱的“观养”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现实基础。近年来,石柱依托优势资源,围绕“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定位,明确“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目标定位,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有关规划编制,完善巾帼土司城、大风堡-太阳湖国家5A级景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以及《石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实施“三峡库心”建设。全县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有力,旅游产业运行良好。

2020年,石柱累计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同比增长6.6%;过夜游客957万人次,同比增长9.34%;旅游综合收入119.7亿元,同比增长28.4%;预计全年旅游投资50亿元,实现旅游次均消费达740元。

重报记者 赵童 彭光灿 刘玉珮

图片为资料图片

[打印]

[责任编辑: 曾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