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乡——人勤春来早 大棚生产忙

务工村民正在接菌种

本网讯(记者 隆太良 文/图)连日来,位于石家乡黄龙村庙坝组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热闹非凡,石柱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有条不紊地配料、装袋、灭菌、转运、上架……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大棚种菇忙的劳动景象。

走进该村食用菌加工厂,只见自动化装料和套袋设备徐徐运转,工人忙着将下线后的菌袋整齐堆叠在货架内,把装满菌袋的货架推进高温灭菌室,大家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近段时间,每天生产平菇菌袋约6000包,节后上班以来,已生产菌袋7万余包,接种6万余包。”食用菌加工厂负责人陶友福边指导工人生产,边告诉记者。

在平菇种植大棚内,工人们将一个个灭菌后的菌袋打开,根据菌种按照比例装入袋口,密封好袋口后,再进行整齐堆放,为今年的平菇产业播下希望与丰收的“种子”。

陶友福介绍,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培育,一簇簇鲜嫩肥厚的平菇会像“小雨伞”一样从菌袋中长出来,一朵朵平菇将成为产业增效的“致富花”。

“菌袋里长出的平菇又肥又大,除了技术要掌握,最关键的秘诀还在一袋袋营养丰富的菌料上。”食用菌加工厂技术员李旭介绍起来如数家珍,种植食用菌的菌料采用玉米芯、棉籽壳、秸秆等,通过变废为宝,不仅走上资源循环利用新路,而且生产的平菇品质好、产量高,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特色是关键。据了解,近年来,石家乡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引入石柱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黄龙村庙坝组人工耕种劳动强度大、田地产出效益低的80多亩“鸡窝地”和“巴掌田”,打造有69个塑料大棚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于2023年7月正式投产。

“目前,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有20多人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5月份进入生产旺季后,用工数量将增加到60人左右。”陶友福说,该公司主要种植平菇、香菇、羊肚菌,后续还要种植榆黄菇,采用“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走出公司增效、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的“三赢”之路。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