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美——深入西沱古镇体验生活记

西沱古镇的背脚子(本网资料图片)

●罗涌

西沱古镇是我的故乡,是我苦读三年考上大学,改变人生轨迹的地方。我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古镇上的老居民、老民房、石梯子和黄葛树。然而,我却多年没有关注家乡之美和家乡之变,始终有一种“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书写西沱,赞美故乡,是一个游子积久的心愿。

2023年初,我得到县农旅集团支持,周末到西沱与景区职工一起生活工作、交流文化。那段时间,我萌生了以西沱为背景的创作计划。同年8月,我得到重庆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资助项目支持,把创作时间几乎都用到了西沱,为时一年,收获颇丰,也开始了小说《大回水》创作。我想把对家乡的热爱,倾注在这部小说里。

走访老人,寻找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石砫厅志》记载:(西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县)。历史上看,这里是巴楚交汇地,“巴盐销楚”的重要口岸,文化积淀厚重。

在近代发展中,西沱古镇经历了由石栓码头、木船社、长江轮船公司到4A级景区的演变,发生了四次深刻历史变革。这四次华丽变身,犹如凤凰涅槃,一次次破茧重生,向上向美。这些变革是长江上游山乡巨变的典范和缩影。

为写好西沱古镇,我走访了原长江轮船公司副经理杜世荣、会计江诗松,石柱县教委原主任兼第一职业中学校长刘中慧,原西沱区副区长卢光荣等人,还有“古镇守护者”之称的文艺爱好者彭家胜(背脚子表演队队长)、李社华(背脚子演员)、黄晓林(济公演员)以及古镇居民若干。

一次偶然机会,我与景区食堂职工周文珍闲聊时,谈到西沱木船社。她回忆了小时候跟随父亲走船的经历,还从家里拿出一大包东西给我看。我就在食堂餐桌上,一份一份清理包里泛黄的纸张。包里是她父亲、老船工周善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走船资料,包括木船航行日记、工资报销表、职工调动函、水路货物运单、安全制度、船舶检验证书、家信等。我如获至宝,一下子获得了三四十年前的珍贵历史资料,实属不易,无疑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

开展讲座,传播文化

西沱古镇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古镇人也具有自身特质。

一石成山,一梯成街,构成西沱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几千公里的长江,唯有西沱古镇矗立于长江左岸,一条独街,伸展近三公里,像一架云梯,直达山顶,称为“云梯街”“通天街”。

西沱也称西界沱,缘于长江流经这里,转了个弯,形成回水沱,属于“巴州之西界”,故得名。古镇兴起于何时,史书没有记载,三峡水库修建时,发现过汉代遗址,进行了古墓迁移。

云梯街的两旁,有两条溪沟,溪水飞流直下。中部平街处,云梯街转了个“7”字湾,溪流便在这里交汇,从一边流下。而云梯街就建在两溪间的凸石上,如一道脊梁,又如一条青龙。一条青龙,伴着两条水龙,把古镇衬托得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长江贸易的兴盛,巴盐销楚和物资流通的需要,人们从江边蹚出一条路来,然后凿石成梯,开石建房,慢慢有了居民,最终有了这条街。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街道就变成市场,成了川(渝)鄂边贸中心、交通要津、长江盐埠。在战争期间,淮盐无法流通,这里就变成“川盐济楚”重要转运站。四川盆地自贡、犍为等地的盐巴,船运至西沱,再由人工背运至湖北来凤等地。最远的川盐是通过酉水河发到两湖平原地区。

正因此,巴人后裔称这条路为“巴盐古道”。在抗战时期,“川盐济楚”为国家创税颇多。有学者称为“北纬30°金丝带”。而背运盐巴的称为背脚子,运输工具比较简陋,主要是扁背和打杵,非常简单,背运一趟须半个月。背脚子、挑子客就是为生活和生存而疲于奔命的人。

我在小说《深山松涛》里这么赞颂背脚子:“用世界上最简陋的工具,背起了中国的苦难,走出了民族的希望。”

古镇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抗争拼搏史,一个“争”字渗透进了古镇人的骨髓。“凿石成路、破石扎根、踏石留痕”的“三石”创业创新精神,就是古镇人异乎寻常的“争”取幸福的密码。不争,在石板上就会站不住。这是西沱古镇人刚性的一面。

在巴盐古道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碰撞,对西沱古镇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执着向前,勇于登攀”的背盐汉子,熔铸了石柱土家族民族文化之魂,也在古镇码头留下“开放·包容·和善”的品质。这是西沱古镇人柔性的一面。

这都是我探寻到的西沱古镇和古镇人之美。

探访特质,发现最美

创作期间,我翻阅了《石砫厅志》《石柱县志》《西沱名镇志》以及重庆出版社《千年古镇话西沱》等书籍,结合走访调查所获,撰写《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沱》课件,以“一条大河、一条大路、一道天街、一群汉子”为主题,提炼总结西沱古镇历史文化,先后在西沱小学、西沱中学、西沱镇政府开展讲座。

2023年11月,我特别邀请重庆川江号子传唱人谢树老师到西沱体验生活,挖掘创作西沱民歌《回水谣》。同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分校48名师生到西沱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受邀开展讲座,推介石柱土家族民间文化。

沉心创作,奉献食粮

2023年3月,我走遍西沱山山水水,参与“古镇守护者”自办的“古镇夜话”,撰写《西沱文旅十大名片》《新年走西沱》,制作课件,宣讲西沱文化。

与此同时,我开始构思小说《大回水》。

《大回水》主要讲述云梯镇石栓码头、木船社、长江轮船公司、4A级旅游景区四次山乡巨变的轨迹,以及在历史变革中古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真实反映古镇人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的轨迹密码。

我从2020年“乐山网红竹”入笔,引入古镇人物谭铁牛、杨脚板、黄端公、熊翘壳,以及景区管理处经理江回等人物,将古镇故事徐徐推开;同时,通过年逾古稀的全国十大女杰刘惠芹老师的回忆,讲述石栓码头、木船社、长江轮船公司和4A级景区的四次变化发展,再现巴盐古道文化、滨江码头文化,呈现古镇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等不靠的可贵品质,讴歌古镇人战天斗地、绝不服输的凛然正气。

小说《大回水》目前已经完成20万字的写作,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完稿。

创作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只有不断探索,体验生活,才能挖掘和写出西沱之美。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