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减下去 教学质量提起来

我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学生们正在打乒乓球

本网讯(记者 陈静 游凤 实习生 陶思源 文/图)“快来看,这边的萝卜个头好大……”近日,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在回龙中学劳作实践基地里,学生们利落地拔萝卜、采摘香菜,老师一边指导,一边向孩子们科普蔬菜的生长特征、生长过程和采摘方法等知识。现场气氛火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看到凝聚着自己汗水和辛劳的蔬菜成熟,孩子们心里美滋滋的。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县以推进“双减”工作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探索,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减轻学生负担”“增强教学质量”成为我县教育改革、育人实践的生动注脚。

“自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课以来,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从种下种子,到施肥浇水,再到今天的大获丰收,我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这是在课本中体会不到的。”正在劳作实践基地忙碌的学生谭灰说。

不仅仅是劳动实践课,回龙中学还开设了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演讲等课后服务课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实现“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姚莎莎说,根据自己的兴趣,她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社团活动,不仅学到了演讲的方法技巧,提升了演讲水平,还提高了语文思维和写作水平。

近年来,回龙中学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同时抓好作业管理、丰富课后服务,开设40个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树德、启智、促学、润心,教育引导学生善于感恩、勤于劳动、敢于拼搏、勇于锻炼、乐于奉献,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回龙中学党总支部书记张维淑表示,学校将继续以五彩缤纷的活动为基础,以五项管理为抓手,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把“双减”工作落地落实,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双减”政策实施两年多来,我县各中小学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中,石潼小学实现了“减负不减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近日,在石潼小学的课后服务书法课堂上,墨香沁人,学生们按照老师教的执笔姿势,拿起毛笔,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是该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举措之一,以此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独特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累了,下午就来练一练书法,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正在书法课上津津有味习字的学生崔俊杨说。

冰球、足球、篮球、跳绳、大合唱、乐器……周一至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石潼小学的学生们根据各自需求、兴趣爱好以及特长,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各项知识技能,丰富课余生活。

在“双减”背景下,丰富课后服务是一方面,课该怎么上?作业该怎么设计?更是核心问题。石潼小学通过积极探索,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同时,学生作业布置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作业侧重死记硬背,而现在强调‘少而精’。布置作业的形式也多元化、多样化,有时候会让孩子画手抄报,有时候是绘制思维导图,或者是实地采访,学生基本能够在学校完成作业。”石潼小学老师杨丹告诉记者。

“双减”落实好不好?“减负提质”到不到位?学生最有发言权。“我的课余时间变得更多了,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羽毛球。回家后,有时间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还可以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老师的课堂更精彩了,我也学得更好了。爸爸妈妈再也不逼我去上周末补习班了……”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直以来,石潼小学通过深化新课程改革,开足开齐课程,向“40分钟”要质量,保证课后作业在校内完成;创新延时服务,组建陆地冰球、轮滑等30多个兴趣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石潼小学校长罗应权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后服务项目,让每个孩子在学校学足、学好,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据了解,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县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探索建立了“三三”工作机制,即校内着力“三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校外强化“三管”(建立执法监管机制、建立实时监管体系、创新线上监管方式),过程注重“三督”(优化督导方式、建立督导机制、实施联合督导)。以此为抓手,提升教学水平、做好作业管理、丰富课后服务、整顿培训机构,发挥教育内驱力,形成教育合力,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现在,我县学生作业“减负增质”已落到实处,校外教育生态持续向好发展,校园生活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孩子们的负担减轻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五育并举,创新育人方式,推进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联动,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落实,助力石柱教育高质量发展。”县委教育工委主要负责人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