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非遗”薪火相传60年

余木兵(左)给孙女余雪兰传授棕编技艺

“小朋友们,请把棕叶拿在手上,先拉、再叠、再穿、再剪……这样就编织成一只蚂蚱了。”每周星期四,一位银须飘飘的老人按时到洗新小学,为孩子们传授棕编技艺。

这位老人就是我县棕编技艺非遗传承人、洗新乡丰田村回龙组现年73岁的余木兵。60年来,他潜心钻研棕编技艺,编织的马、龙、牛等艺术品栩栩如生。特别是近年来,为助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在洗新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他坚持义务授艺、参加展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非遗文化活力,其事迹被各级主流媒体广为宣传,先后被评为“石柱好人”“重庆好人”。

练在家门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一片普通的棕叶,余木兵老人拿在手里穿来叠去,让人眼花缭乱,短短时间便编织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棕编作品,堪称神奇。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都可以编。”眼前的余木兵精神矍铄,言谈间透露着干练。为了证实所言非虚,记者到他家里一探究竟。他指着家中摆放的棕编艺术品说,大到马、龙、牛等,小到蚂蚱、蝴蝶等昆虫,都是他编织的。

原来,余木兵在12岁时,便跟着三伯学习棕编技艺,历时7年,练就出一手很好的棕编技艺。如今,他是余家的第五代棕编传承人。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为了让棕编技艺这项非遗文化活起来,经过60年的融会贯通,余木兵的棕编技艺已炉火纯青,让老技艺焕发出了新生机。

走进校门 

将古老技艺传下去

“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能丢。”余木兵说,棕编是余家的家传,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技艺,犹如融进血液的基因,一直心心念念。近年来,他最关注和关心的,就是要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沟通、交流、融合,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为让棕编技艺给民族团结进步添彩,虽然家距离洗新小学有3公里路程,但自2022年以来,除开节假日,余木兵每周星期四,风雨无阻赶到学校为孩子们义务传授棕编技艺。

“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你们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更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接好建设祖国的接力棒……”

课堂上,余木兵一边手把手教孩子们学习棕编技艺,一边给孩子们上“思政课”,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余爷爷”。每周一节的非遗文化特色课,不仅让孩子们都非常期待,更让洗新小学洋溢着浓郁的非遗文化氛围。

“跟着余爷爷学棕编技艺,刚开始觉得很新奇,后来知道这是石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人的民族传统技艺,就觉得很有趣,学习起来更有一种自豪感。”洗新小学一孩子说。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余木兵老人指导孩子们学习棕编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促进了我校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融。”谈到余木兵老人来校传授棕编技艺,洗新小学负责人动情地说。

走出山门 

让棕编技艺焕发新活力

“让我们一起感受‘重庆好人’的力量!”“让我们一起追逐‘重庆好人’的光芒!”今年2月26日,重庆卫视在《追光·“重庆好人”十年回顾》特别节目中,播出了余木兵传承棕编技艺的感人事迹。

时光回溯到2020年春节,洗新乡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因不能外出从事生产劳动,余木兵便到附近将棕叶采摘回来,在家编织花鸟鱼虫。

“爷爷只用了一片叶子,几下就编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我们都好震惊!”余木兵在外工作的孙女余雪兰、孙女婿龙曦回到老家团年时,看到爷爷的棕编技艺如此精湛,便拍下这一小段视频发到快手平台上。仅一天时间,快手平台观看量达到20多万人次,1万多名网友关注了该账号,让余木兵一下子成了“网红”。随后全国各地举办非遗展演时,纷纷向他发来了邀请函。

深受鼓舞的余雪兰、龙曦在跟随爷爷学习棕编技艺的同时,还带着爷爷应邀到重庆主城、北京等地参加棕编非遗作品展活动。

在一场场文化展演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社会各界人士近距离感受到了石柱棕编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大家好评如潮。

三年来,在余雪兰和龙曦的帮助下,余木兵运用“互联网+传统技艺”短视频直播形式,开展“棕编传统技艺+短视频”全平台运营,全网粉丝量高达157万人,其致力传承棕编技艺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让石柱土家族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为我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记者 隆太良 岳良芬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