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的“本地经”—— 记金竹乡人大代表、建设村综合服务专干黄光雪

黄光雪(右)上门为村民任永碧理发

“她照顾年迈体弱的公婆无微不至,干工作兢兢业业,发展产业勤劳苦干,为留守老人和孩子义务理发……”谈到金竹乡人大代表、建设村综合服务专干黄光雪这个“外来媳妇”,当地干群无不称赞。

孝老爱亲

公婆称赞她是“好儿媳”

“爸爸,药和开水准备好了,您快吃药。”“妈妈,您的手指甲该剪一下了……”记者来到建设村黄光雪的农家小院,刚进门,就见到她面带微笑照顾公婆。她的言行举止开朗乐观、温柔贤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黄光雪的公公婆婆均年过八旬,但两位老人面容整洁、容光焕发,其卧室也打扫得非常干净。几分钟的交流,而后老人眼含泪水,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儿媳妇和亲闺女一样好。”

41岁的黄光雪是云南临沧市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高中毕业后为供养弟弟妹妹读书,她前往昆明务工。2001年,她与同在昆明务工的建设村回龙组村民邹正涛邂逅,并于次年结婚。

2008年,黄光雪带着一儿一女回到建设村,边照看日益年迈且患有多种疾病的公婆,边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其丈夫邹正涛继续在昆明务工。

“这个地方山高林密、坡高路陡,刚来时很不习惯,后来公路修通并硬化了,条件慢慢好了起来,喜欢上这里的生活环境……”多年来,黄光雪入乡随俗,学会了地道的石柱话。

2021年3月的一天,黄光雪婆婆做家务时不慎滑倒,左手被锋利的锄口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她急忙找来车辆将老人送到县城治疗。在住院的8天里,她衣不解带守候在床边,直到老人康复出院。

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公婆,黄光雪从未喊苦叫累,用自己的行动,日复一日演绎着至纯至真的孝媳情怀,得到公婆的高度称赞;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家,把大儿子送进了重庆师范大学读书。

“爸爸妈妈,你们养我老公的小,我和他养你们的老……”每当公婆夸奖黄光雪的时候,她只是微笑着这样说道。

乐业敬业

甘当小家大家“建设者”

时值寒冬,但黄光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绿意盎然,地里的黄连、山奈苗长势旺盛。

作为留守在家的“顶梁柱”,为了不让家里的土地撂荒,黄光雪学会了用微耕机耕地,一招一式丝毫不逊于男子。为了增加收入,她上山搭棚种黄连,开垦荒地种山奈,用辛勤汗水承担起家庭重担。

如今,黄光雪将户口迁移到了金竹乡,并在群众的推荐下,先后担任建设村计生专干、本土人才、村委会主任助理、综合服务专干。为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她还在石柱电大自学大专课程。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功入党,并当选乡人大代表。

“她将两位老人照顾得好,黄连、山奈等种得好,更是配合村里将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起到了一名乡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和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谈到黄光雪,建设村党支部书记邹安星连说三个“好”。

妇女能顶半边天。黄光雪意识到,村里要建设发展,离不开巾帼力量。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无论是人居环境整治,还是消防安全、反诈防骗宣传,都能看到“巾帼红”忙碌的身影,成为该乡最暖心的“流动风景线”。

今年,建设村计划流转和复耕200多亩撂荒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流转土地时,村民们分歧较大,黄光雪配合村“两委”干部,逐户沟通交流,耐心和乡亲们算成本账、增收账、长远账,消除了村民的顾虑,问题迎刃而解。在她助力下,今年村里因地制宜发展起高山晚熟水稻、蜜本南瓜、红薯等产业,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无私奉献

山乡绽放靓丽“志愿红”

“光雪,我头发理得了,你得空不?”“要得,我在上班,中午休息的时候来给你剪哈。”年过花甲的任永碧肢体残疾,每当需要理发的时候,他就会给黄光雪打电话。

一把电动推剪、一把胡刷、一把梳子、一条围布……中午下班后,黄光雪带上工具、骑着电动三轮车,急忙赶到任永碧家。

“她给我们理发不收钱,连饭都没吃一口,只要我们有需求,她总是随叫随到……”任永碧说,乡里都没有理发师,理发要走很远,不仅浪费时间,还要贴上几十块车费。

“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我的荣幸……”每当听到乡亲们的表扬,黄光雪很谦逊。

原来,8年前她刚到村的时候,发现大家理发很不方便,于是就自费买来工具,义务为大家理发。至今,她已用坏了6把推剪、5条围布,累计为村民理发1000余人次。

“她还经常放电影给我们看,我们都很感激她。”村民邹国锋老人因双脚天生残疾,出行不便,谈到黄光雪的事例,他感慨地说道。2018年,上级部门为村里配备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小音响后,黄光雪便主动当起电影放映员,利用村民晚上休息或者村里有红白事的时候,为大家放映电影,深受乡亲们欢迎。五年来,她已播放电影120余场次。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黄光雪多年如一日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念好“本地经”,在大山深入绽放出“外来媳妇”的靓丽风采。(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