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错别字

●郭才平

若非文盲,没有谁不曾写过错别字,或多或少而已。我也不例外,却爱“钻字眼”、管闲事。有人对我竖大拇指,也有人反感,好像指出其错误就是揭其短处、伤其面子。

工作之初,错别字就对我“热情相迎”。乡政府吊脚楼上挂着一幅醒目的标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数质。”是不是该指出这个错别字呢?指出来会不会引起写标语的同事不高兴呢?我最终还是“大胆冒犯”,说“数质”该为“素质”。同事却没有不高兴,将标语改了过来。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时常与错别字打交道。一次下乡,看到岩壁上用石灰刷的标语:“护林放火,人人有责。”这怎么行呢,“防火”倒成了“放火”?大家知道后,却因地势太高难以改正时间一拖,就不了了之。好在后来标语因修水库被淹没了,人们看不见了。

在党政办工作期间,修改文稿成了分内之事,我就理所当然地、无所顾忌地与错别字较上真了。我想,错别字不可能绝对避免,可以适当包容,但严谨必不可少。

在管户口那几年,曾在名字上与错别字较真。有一次,一位殷姓父亲为其女儿上户口,取名叫“殷菁”,但他说的却是“殷青”,估计是他读错字了。于是我说,叫“殷青”就不要那个草字头,“菁”读作“茎”而不读“青”呢,按川渝一带的口音,“殷菁”听起来很不雅,于是他同意回去再琢磨。

与错别字较真,有时也会徒劳无功。很多人把“户口簿”叫作“户口薄”,我曾多次予以纠正,为此还召集村文书开会,特别强调“簿”和“薄”的区别。但过后,村干部和群众依然叫作“户口薄”。真是没办法,若为此而争个面红耳赤,反倒没意思了。再要坚持叫作“户口簿”,倒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时宜。但我实在不愿违心地叫作“户口薄”,于是采取折中办法,改叫“户口本”,这仿佛坦然了。

名字错了也有无奈的时候。某人户口簿上名字是“某骁”,却叫作“某饶”。作为一个平常人,错了就错了,写了一辈子“某骁”,却叫了一辈子“某饶”,好像也没什么影响。我想,假如“某骁”是个名人,抑或是可以让字典将“骁”字定为多音字,标注“用于人名”,甚至可以添一个“某骁”的词条,将该人物介绍。这种例子也不是没有,所以有时错别字也不是那么绝对,倒是要一分为二了。

在找了做医生的配偶以后,更是接触到了一些被普遍读错了的中药名,如枸杞(qǐ)、白术(zhú)、厚朴(pò)等,经常被人读错。尤其是那个“荨麻疹”,几乎都认字认半截读成“xún麻疹”而不读“qían麻疹”。为此,我特意查了一下字典,这个字已经从众了,原来读作“qían麻疹”,现在读作“xún麻疹”了,但引起这个病的荨麻还是读作“qían麻”。所以我想,对于多数人都读错的字,就不要太较真,也许到了某个时候,就可以从众而改变读音了。

现在网络上的错别字,也让人啼笑皆非。我曾在短视频上发现主播多用别字,开始不知内情,还去评论区帮其纠错。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那是为了规避什么“敏感词”而故意写错,原来浅薄的不是他们而是不知套路的本人呢。但又莫名担心起来,这样的错别字多了,以后是不是又要从俗从众了呢。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