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的“小传话筒”—— 记抗美援朝老兵宋周成

宋周成(摄于2022年10月7日)

本网讯(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石家乡有位叫宋周成的老党员捐献了一年的养老金支持抗疫,而且他还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得知这一消息,笔者经过多方打听,在县城三任颐养院,见到了在这里安度晚年的宋周成。他穿着白衬衣、西装外套,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右脸上有一颗明显肉痣。

“是中国共产党把我养大,我现在老了,不能为国家出大力,只能捐点小钱表示心意,算我对党的回报吧。”宋周成谦虚地说。

1935年8月18日,宋周成出生于石柱县石家乡九龙村。1951年2月,结婚不到一年,宋周成便参了军。他随部队从丰都出发,经武汉到辽西省蓿中县(音)集训,6月到了朝鲜一个叫常上里(音)的地方,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独立营指挥连。

他最开始在警卫连当通讯员,不久后调到机关军需科(军粮科)当通讯员,负责送信、烧开水、看库房等。之后,他又到无线电兵训练队训练了8个月,还当了一段时间的电台台长。

到朝鲜后,部队教拼音、汉字、朝鲜话。宋周成读过初小,但识字不多,连写信都很困难。他一有空就学习,文化水平提升很快。

彼时,朝鲜战场已打得十分激烈,偶尔能看到当地老百姓搭建的卖香烟等日用品的草棚。300多架敌机日夜在天上“叫唤”,飞机飞得很低,草棚顶经常被机翼旋转的风带走。一旦发现地面上有行人,便会丢下炮弹和用机枪扫射,部队只好躲在防空洞里。

“经常有战士一碗饭还没吃完就被炮弹和机枪带走了。”也许是战场上保留的习惯,宋周成至今吃饭都是“速战速决”。“吃到嘴里才算数嘛!”老人戏谑地说。

宋周成当时在机关,离前线有一定距离。前线战况胶着,后勤也不安全。“有可能还没见到敌人,就被炸弹、机枪、特务‘奈何’(被杀死的避讳说法)了”。宋周成回忆说,明处的敌人好防,敌机最狡猾。

有一次,宋周成在粮库旁的一棵大树下站岗,一架敌机刚从头顶飞过,谁知它突然一个转身边投弹边扫射,他一看不对劲,一个箭步跳进稻田里。就在这一瞬间,一颗炸弹正好落在树下爆炸了。“炮弹是斜着落下来,如果趴着不容易炸到,站着的话一般都躲不脱。”宋周成躲过一劫,只是弄了一身稀泥。

后勤的战士们想到前方战场杀敌,他们咬破指头写血书申请上前线。部队首长劝阻大家先把本领练好,不然去了就是白白送死。

入朝前,宋周成从石柱到武汉在营部当通讯员,到东北后在团部当通讯员。部队行军一走就是四五天,宋周成个子小、身体差,挂把小手枪,背个文件包,当时的团长是山东人,个子高、脚步长,宋周成跟不上他走路的节奏,要不了几个小时就累得走不动了,便脱下棉裤扛在肩上。

团长把手伸过来说:“小鬼,我帮你扛棉裤,不然你跟不上。”宋周成赶紧躲开他的手。“那怎么行呢,别人要笑话我。”他无奈地说。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当晚,宋周成随部队启程回国,随后被派到东北学习;1956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随部队到北大荒搞生产;1958年,他到黑龙江省福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当三级磨工,负责操作磨床,进行工件磨削加工;1962年为支援农业生产,他复员回家务农,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其间遇到塌方被埋,差点牺牲;修完铁路回来,他又在附近修了几年水库。

如今,老人的三个女儿都事业有成,其中两个女婿还是中国共产党员,他在颐养院里生活得也很开心。

(此稿写于2022年10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