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当上中国人民志愿军

——记抗美援朝老兵何代海

何代海老人(摄于2022年8月15日)

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笔者在南宾街道见到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何代海,他精神矍铄,让人印象深刻。听说建军节那天,县领导上门看望他,他还现场唱了一首抗美援朝经典歌曲——《打败美帝野心狼》。

得知来意,老人低头弯腰,先让我看了看白发掩盖下的疤痕,接着向笔者讲起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1933年,何代海出生于四川省石柱县城关镇(今重庆市石柱县南宾街道),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初小,之后便进入织布厂当学徒。

1949年11月19日,石柱县刚解放。16岁的何代海正在县城后河边捡弹壳,遇到了一队骑马的解放军要去往长江边的丰都县高镇。

“小鬼,你知道去高镇怎么走吗?”何代海曾跟随大人去过高镇,对道路比较熟悉。

“我晓得,但我走不赢你的马呀。”听闻此话,那位军官模样的解放军把何代海抱上马背,从后面抱着他一直骑到高镇。

到地方后,解放军让何代海抓紧返回石柱。“我不晓得回家的路了,我要跟你们去当兵。”看着威风凛凛的解放军,何代海耍了个心眼,谎称自己已经18岁了,任凭对方怎么劝,他就是铁了心要参军。

两位解放军拗不过他,只好带着他到了成都,并参加了1949年12月27日的成都和平解放仪式,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抗美援朝征兵潮。何代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某团警卫排,并于10月19日进入朝鲜。

1950年11月1日,随着一阵山崩地裂的炮火声,志愿军和美军在一个叫云山的地方摆开战场,这就是著名的云山战役。

云山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次交锋,战役持续了三天,最终志愿军取得胜利。

“那时朝鲜天气十分寒冷,积雪深度超过1米,一瓢开水泼到地上立马结冰,我们用敌人打过来的炮弹壳做成防滑脚套,走路才不打滑。”谈起这场战役,何代海记忆尤深。

这场战役中,何代海在冲锋的时候被敌人扔过的“鸭嘴”手榴弹碎片击中,在他的后背留下了一个拇指大的弹眼。

战斗间隙,何代海和战友们把棉花搓成细捻子,用豆油点燃,射击燃烧的捻子,练习射击技术。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大家的射击技术有了明显提升。“我们边打边学,竟然学会使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爆破筒等武器。”他戏谑地说。

何代海体型瘦小,刚到部队时被分到警卫排,后来又调到侦察排。为了弄清敌情,他们经常乔装成朝鲜人,到老百姓家里甚至敌人内部侦查。为此,何代海还学会了朝鲜话。

虽然年代久远,何代海依然能熟练地说出常用朝鲜语:爸爸(阿爸几)、妈妈(阿玛尼)、岳父(卡萨阿爸几)、岳母(卡萨阿玛尼)、儿子(阿达里)、姐姐(红一)、谢谢(可马西米哒)、不用谢(酣畅西米哒)……

学会了朝鲜话,他们就换上朝鲜族服饰,岁数大的男兵蓄着胡子扮爸爸,年龄大的女兵扮妈妈,何代海经常扮演儿子。后来和当地老百姓熟识了,大家就互相开玩笑取乐,年长的朝鲜老百姓摸着何代海的头喊阿达里(儿子),他就喊对方卡萨阿爸几(岳父)或者卡萨阿玛尼(岳母)。

1952年5月15日晚上9点,何代海所在部队快速占领了190.8高地。18日,美军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轮番进攻,志愿军在地面构筑的工事基本被摧毁,战斗一度陷入胶着状态。6月12日凌晨4点,新换防的美军部队派出数十架飞机、几十辆坦克以及大量的火炮对190.8高地狂轰滥炸,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分三路进攻我军。

何代海所在的侦察排配合突击排冲在最前面,敌人的手榴弹就落在离他1米远的地方。眼看要爆炸,他赶紧往地上一滚,脸部撞在石头上,右边的牙齿全部被撞掉了。“战场上就是凭命大福大在闯,你以为双方说好了才开打呀。”何代海开玩笑说。

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被敌人包围,何代海和战友们躲在一个丁字形坑洞里,还要时刻提防美军使用手榴弹、毒气弹、喷火器。“我们把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都用上了,阵地变成一片火海,最后连山包都被炸平了。”这次战斗中,何代海被炮弹炸开后的弹片反弹过来打在脑袋上,幸运的是最后活下来了,还荣立三等功。

攻打“三八线”时,为了迷惑敌人,部队“缩小机关,扩大连队”,团缩为营,营缩为连,连缩为排,一个班由12人增加到18人。

攻打平壤时,何代海在平壤大桥拐角处放哨,一群敌人端着武器从对面冲过来。凭借之前练就的射击技术,他所在的机枪组四个人一次打死了七个敌人。

攻打西海岸时,何代海他们长时间泡在腐蚀性强的海水里,身上泡烂了不断脱皮。在后面冲锋的时候,一颗子弹擦到他的右腿肚子,顿时鲜血直流。“看嘛,这就是当时留下来的。”他指着右脚的弹痕说。

“敌人每天200架飞机轮番轰炸,国内的粮食根本运不进来,我们很多时候吃饭就是炒面就雪。”何代海说,最困难的时候,有的战士把战马都杀了吃,“大家边吃边流泪,不忍心,但实在没得办法。”他声音有些哽咽了。

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部队行军都是在晚上,视线不好,衣服被荆棘挂烂了,棉花从破洞中飞出来。鞋子是捡来的,左脚右脚都不一样,就这样凑合着穿。“国内来慰问的人看到我们穿成这个样子都哭了。”何代海说。

为此,部队以连为单位成立了修理组,专门负责修补衣服、鞋子。各班把破了的衣服集中起来,用绳子系好,写上名字,洗干净修补好后,统一交到连部分发下去。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何代海随部队撤回东北。1955年,他因多处负伤和胃病无法继续工作,便申请复员,被分配到了军烈属服务社生产组,负责缝制军服,很快便当上了师傅。

在采访中,何代海小女儿回到家,把分拣好的药片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喂进嘴里,端起一杯冷水吞下。“您又不喝开水嘛!”“当兵的人没那么多讲究!”在女儿的“埋怨”声中,他笑嘻嘻地说。

几天后,笔者又和老人在他的小儿子家见面了。他穿着军装带着军帽,胸前挂满了抗美援朝军功勋章、军士服务荣誉奖章和纪念奖章。一对双胞胎女孩左右围着看他胸前的奖章,听老人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临走前,老人站起来敬了一个军礼,握住笔者的手说:“可马西米哒(谢谢你)!”,笔者郑重回答:“酣畅西米哒(不用谢)!”

(此稿写于2022年8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