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三河镇:走出一条“红色经济”和城郊旅游新路子

鸟瞰北岭山生态园 记者 谭艳波 摄

各类阴米产品(三河镇政府供图)

收购的红辣椒(三河镇政府供图)

华龙网记者姜连贵陈发源实习生杨淏如

编者的话

今年以来,华龙网策划并推出了大型系列全媒体访谈“对话乡村振兴”,旨在记录重庆市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展示乡村振兴良好形象、挖掘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交流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引导。近期,“对话乡村振兴”系列全媒体访谈活动采风组深入我县三河镇、龙沙镇、桥头镇等乡镇,记录我县乡村振兴全面发力的生动场景。本报陆续刊发相关稿件,展示我县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

9月中旬,“对话乡村振兴”系列全媒体访谈活动采风组来到了石柱县三河镇,实地感受这片有着蓝天白云、红彤彤的辣椒和一望无际金色稻田的幸福之地。

三河镇位于石柱县城东部,总面积101.36平方公里,辖13个村57个村民小组,共9746户、26938人。

种植有机水稻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走进白玉村有机水稻基地,村民们正在收割水稻,田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因为白玉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此生长的糯稻品质优良、口感非常好。全村农户因地制宜,长期种植糯稻,并制作成阴米出售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阴米滋润补肾、润肺健脾,几乎保留了糯米的所有功效与作用,并且比糯米本身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据基地相关负责人陈世满介绍,白玉村共建成有机糯稻基地500余亩,年生产阴米14万斤,实现年产值150余万元。通过“农户+基地+合作社+村集体”的发展模式,白玉村建立土地入股、订单收购、劳务用工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当地101户360人稳定增收,户均增收达1.5万元以上。

“我们的糯稻品种跟常规品种相比,虽然产量比较低,但是最后制成的阴米品质更好、味道更香、营养更丰富。”说起白玉阴米的特点,陈世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河镇专职副书记李金和介绍,近年来,三河镇大力推动阴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阴米生产作坊,并结合“生态立镇、农旅兴镇、商贸活镇”三大战略,不断拓展阴米产业链条,推出以“珍白玉”阴米为主的绿色有机康养食品,实现了阴米研、产、加、销全链发展。

石柱县委农业农村工委专职副书记付小华介绍,除了水稻种植,三河镇还大力发展“红色经济”——辣椒产业。按照石柱县“三色经济”的发展要求,三河镇将辣椒产业作为推动本镇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标准化种植、示范片引领、社会化服务推动,种椒面积和辣椒产量均居全县前列;辣椒年产量达5100吨,实现年产值2550余万元,户均增收1.07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城郊旅游新模式

石柱县北岭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要从事水果、蔬菜种植与经营销售、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开发、旅游开发等。

近年来,该公司打造的北岭山生态园凭借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种植了樱桃、枇杷、桑葚、李子等17类果树,面积达1218亩。北岭山生态园的水果种植面积虽然不是全县最大的,但是水果种类是最全的,采摘时间跨度是最大的,每年从3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2月,各色水果四季不断,形成了水果全年采摘模式。

园区负责人马小英介绍,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经济、颜值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微度假经济是园区几大经济爆点,更是未来园区的发展目标。

“我们下一个五年目标是推动园区有五个变化:让园区变成景区,让农民变成股东,让产品变成商品,让农坊变成工坊,让劳动变成体验教育,以此提升园区经济效益,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马小英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三河人,当看到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顿时幸福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2017年毅然决然返乡创业,为三河镇的发展添砖加瓦。我的父亲马德凤就是这里的开山人,而我作为守山人就有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的责任。”

“园区主要以水果采摘为主,但同时十分重视科普文化教育,是市级蚕桑科普基地。”李金和说道。

据悉,下一步,石柱县北岭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加大投资力度,依托四季水果休闲采摘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逐步建成集游客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厅、农耕文化展示厅、农耕文化体验区、儿童娱乐中心、会议接待中心、休闲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城郊田园康养避暑胜地。

“三河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区域优势发展城郊旅游,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持续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石柱县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石柱县社科联主席谭华祥表示。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