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军旅生涯

—— 记抗美援朝老兵王万长

王万长老人(摄于2022年1月14日)

特约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笔者在西沱镇双桥社区见到84岁的王万长老人时,他头戴咖啡色雷锋帽,身穿藏青色羽绒服,脚穿棉鞋,胸前挂着中朝友谊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简单寒暄了几句后,老人兴致勃勃地向笔者讲起他十年军旅生涯的故事。

1938年6月19日,王万长出生于四川省石柱县西沱镇双桥村(现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双桥社区),因家境贫寒,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

1955年12月,王万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从石柱徒步经丰都高镇到丰都县城集合,从丰都县城乘船到武汉,再坐火车到安东(今辽宁丹东),从这里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王万长被编入某步兵部队某连队。1956年3月,部队乘火车到达朝鲜新义州新海岸。新兵们下车后,与驻扎在此地的老兵们一起挖渠道、背土,干了一个月后,分散到各个连队。

王万长被分到某团通讯连通讯排当通讯兵,主要负责架线。有一次,部队在夜间练习打靶,王万长负责搭接照明线,夜晚光线不足,在操作中不小心触电,一股强烈的电流流过身体,全身剧烈颤抖。他临危不乱,双手死死抱住木电杆,待缓和过来后,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接好线路。王万长在腰部被烧伤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任务,获得了连队嘉奖。

当地物资短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日三餐的面粉、大米都是从国内运送过去。王万长与战友们经常帮当地老百姓砍柴、盖房子。老百姓非常尊重和爱戴志愿军,不时为战士们送点新鲜蔬菜。王万长性格开朗,很快跟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学会了朝鲜话。他非常好学,闲暇时跟着班长学写字、写信,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

当时美国有很多杀伤力巨大的重型武器,为保证在敌人使用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志愿军还有继续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1957年冬天,在朝部队模拟了一场重型炸弹爆炸演习。部队在装载量几百斤的大油桶里填满炸药后引爆,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现场一个巨大的火球像蘑菇云一样升腾翻滚。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可以把房屋吹倒。爆炸5分钟后,各种飞机、火炮向目标区域发动轰炸,接着坦克、装甲车一起出动。当时天气异常寒冷,积雪没过膝盖,战士们戴着防毒面具,穿着防毒衣和防毒鞋趴在雪地上,呼吸十分困难。演习区域不准开灯,四周一片漆黑,向“敌人”进攻时,士兵看到天上发射照明弹赶紧趁着亮光往前跑……演习进行了七天七夜,虽然条件恶劣,战士们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圆满完成了任务。

部队实行军衔制后,1957年,王万长被评为上等兵。

1958年7月,王万长所在部队准备撤回国。撤离前,战士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把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并把剩余的东西全部送给了当地老百姓,与他们告别。回国前,朝鲜政府向王万长颁发了中朝友谊纪念章。

1959年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部队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军方队,王万长被挑选上,在北京来源机场集训了大半年。10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声音响彻广场。王万长身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英姿飒爽穿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59年秋,王万长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到青海玉树剿匪。战士们淌过清澈见底的通天河,走过荒凉的火焰山,到达海拔达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这里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气候十分恶劣。在这里,战士们与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攻打一个叫做“卡一铺”的山洞时,山洞外面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只有山顶有个洞口可以下去,半山腰有个洞口可以进出,洞里有几百个土匪。他们在洞里储存了充足的水和粮食,用叉子枪架在地上守在半山腰的洞口处,不时向外放冷枪,阻止战士进攻。一个战士偷偷爬到山顶,在上面的洞口外放了几箱手榴弹,不时往洞里扔一个,但由于洞内地形复杂,根本炸不到土匪。

土匪占据着地形优势,战士进攻十分艰难。战士们向土匪喊话劝降,对方根本不理睬。正面进攻缓慢,眼见连队要求的一个月打败土匪的期限临近,战士们心急如焚,连夜商讨进攻办法,最后想到了佯装“火攻”。他们吊着绳子爬到山顶洞口处,用喷火枪往里喷火。一时间,洞内浓烟滚滚、气味呛鼻,土匪们又惊又怕,以为战士们攻进来了,只好分别用绳子将武器和人捆住从中间洞口吊下来,缴械投降。

“当兵十年,在青海剿匪时是最艰苦的。”王万长叹着气说。那里空气稀薄、夜晚奇冷,战士们很不适应,走得快一点就会气喘吁吁。打仗时,缺粮少盐、生熟不分,饱一顿饥一顿;宿营时,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一块黄油布、一张毛毡席地而卧。带的粮食吃完了,就猎取野马野羊充饥。行军路上,冻成冰疙瘩的马肉羊肉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法下口。王万长因此患上了胃溃疡和风湿。

1961年,王万长转业到青海省共和县卡把卡民警部队劳改农场工作。后来,所在连队调到黑龙江省嫩江县齐齐哈尔劳改农场,王万长与战友们改为公安兵分散到各单位。

1964年王万长退伍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当了20年的民兵连长兼治保主任,继续为维护一方安宁尽职尽责。

“如今,我的4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我和老伴每个月拿着社保金,不担心没钱花。国家的政策好啊,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王万长老人感慨万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此稿写于2022年1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