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的二等功臣—— 记抗美援朝老兵王顺明

王顺明老人(摄于2022年2月8日)

通讯员 汪万英 文/图

笔者在县城银河天街小区见到90岁的王顺明老人时,他穿着藏蓝色羽绒服,面色红润,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老人笑盈盈地请我坐下,听说我要采访抗美援朝的往事,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

1931年12月,王顺明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王场乡四民大队(现重庆市石柱县王场镇太和社区)。由于家境贫寒,他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了。

1951年4月,王顺明在忠县报名参军,辗转万县、宜昌、武汉,再坐火车到河北通县。不久,王顺明所在新兵部队从通县出发前往天津,他被编入某部队高机连9班。部队在天津进行战术训练,野外负重拉练、防空袭演练、卧姿射击……为期一个月的高强度训练,让他迅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训练结束后,王顺明随部队坐火车到辽宁丹东,通过鸭绿江一座临时搭建的便桥进入朝鲜。部队在元山修整了一阵子,当年9月,进入金城前线。此时,双方部队已经在那里僵持了一段时间,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即将打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金城阻击战之前的1951年7—8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中朝军队实施疯狂“绞杀战”。为配合地面部队的“夏季攻势”,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采纳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施的建议,集中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远东轰炸机群和远东舰载航空兵的1200架飞机,对朝鲜北方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带的铁路、公路、桥梁展开了昼夜不停的毁灭性轰炸,美军将此称为“空中绞杀战”。

当时,王顺明所在的高机连,主要任务是打击来犯的敌机,保护团指挥部,任务十分艰巨。高机连的战士都是第一次参加实战的新兵,面对来势汹汹的敌机,战士们不惧危险、毫不退缩,大家齐心协力、通力协作,有的装弹药、有的送弹药、有的观察敌机,一个战士负伤倒下了,旁边的战士立即顶上……高射机枪的火舌不停向敌军吞吐,阻击敌人的攻势。有一次,敌军的飞机突袭团部,一下来了九架飞机,对团部展开猛烈轰炸,王顺明和战友们坚守阵地、密切配合,经过激烈的交火,最终击落两架敌机,其余飞机“负伤”逃走。此次战斗,高机连9班荣立集体二等功。

阻击战后,部队进入防御状态,挖猫耳洞、挖地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边修工事一边防御敌人进攻。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打响。战斗中,王顺明所在团4000多人,集结起榴弹炮、七五炮、八二炮、火箭炮等各式火炮,向敌人发起了猛烈进攻。著名的“奇袭白虎团”就发生在这次战役中。

“在朝鲜战场上,我有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王顺明说,前两次是在1951年9月的金城阻击战中。第一次,当时他负责运送炸药,九架敌机在上空狂轰滥炸,飞机飞得很低,离地面只有几十米高,炸弹、汽油弹、机枪扫射同时袭来,所幸子弹都是擦身而过,并没有造成伤害。

第二次,王顺明冒着弹雨刚把炸药送到工事里机枪手的手上,多架敌机俯冲而来,其中一架敌机丢下一颗数百磅的炸弹,正好落在机枪手旁边不远处,幸运的是,炸弹没有响。大家正在庆幸时,一颗汽油弹又从上方敌机投下来,此时一股大风突然从西边吹来,汽油弹被刮到东边的一片小树林,顿时熊熊烈火燃烧起来。大家都说这两次太幸运了,要是炸弹响了,一个班的所有人连同装备都没有了。

后面三次是在1953年的金城战役中。第三次,7月的一次战斗中,王顺明与一个排的15名战士往山上转移。战场上处处埋有地雷,按规定不能乱走,一定要按照前面的人走过的路线走。当时正在下雨,山路很滑,王顺明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深坑里,后面的战士救人心切,不小心踩到了地雷,两名战士牺牲,一人胸部负伤,王顺明的右手腕也被弹片击中,无法继续战斗,排长命令他从前线撤下去。现在,老人的右手腕处还有一个深深的凹痕。

第四次,因为敌人封锁,战士们的口粮送不到前线,只能靠自己去背。每个班派一个人去背粮食,王顺明正好负责所在班的背粮任务。为了统一行动,各个班背粮的战士从不同的战壕过来,到一个山包前集中。不幸的是,由于人员比较集中被敌方发现,正当集结时,远处传来阵阵炮声,多发炮弹呼啸而来落到山包上,身边好几名战友都牺牲了。王顺明就近趴在一条壕沟里,躲过了一劫。

第五次是在一次从前线往后方转移时,战友们走在前面,王顺明扛着高射机枪走在最后,突然一串排子炮飞来,听到炮声的瞬间,他下意识趴到地上,数十发炮弹在他周围爆炸,弹坑将他围了一圈,他在中间却毫发无损。

“这几次都非常危险,身边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的命是捡回来的,遇到这么多危险都幸运地躲过了。”回想起战场的残酷,王顺明眼眶微微有些湿润了。

1955年,王顺明随部队回国后,先后在江苏徐州、连云港驻地部队多个部门工作。1970年,他转业回到石柱,在西沱食品站工作两年后,调入西沱医药公司直到退休。

(此稿写于2022年3月。王顺明老人已于2023年1月去世。)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