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妇希望田野“种”出致富路

韩长伦(右)马兴兹(左)在玉米地锄草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种植玉米10亩、水稻6亩、辣椒2亩、洋芋1亩,饲养生猪8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交出这份亮眼“成绩单”的是万安街道宝坪村宝塔组现年69岁的韩长伦和62岁马兴兹这对残疾夫妇。近年来,在万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村“两委”的大力帮扶下,他们不向命运屈服,依靠坚韧的毅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了致富路,其自强不息的故事,感动了一方群众。

命运多舛不屈服

“我3岁那年父母先后去世,4岁时,生病导致双目失明,是哥哥辛苦支撑着这个家,拉扯我长大。”谈到自己的身世,韩长伦老人眼里闪烁着泪花。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缺衣少药,亲人们多次背着年幼的韩长伦到县城的医院检查治疗,最终治好了他的左眼,但右眼始终没有好转,至今失明。

韩长伦的老伴马兴兹因3岁时的一次感冒发烧,治疗不当导致右脚残疾,从此行走不便。成年后,经他人介绍,两人结为夫妻。从此,这对残疾夫妻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勇敢面对曲折人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6年的一天,韩长伦在工地取石料时,不慎摔伤了左脚膝盖,治疗月余才可慢慢走路,至今膝盖处留有伤痕。

2006年,韩长伦远赴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工厂务工,一天在操作机器设备时,右手手掌被机器严重压伤,四个手指和半个手掌被截肢。

韩长伦受伤致残回家后,短时间内无法劳动,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后来,将他家纳入了低保系统。

致富路上干劲足

“虽然党的政策很好,但自己更要努力向前跑。”韩长伦说,那时候,尽管夫妻俩身体不好,生活非常艰难,但他们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的家庭面貌。

右手致残后,虽然干活非常吃力,但生性倔强的韩长伦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每天天没亮,他和妻子就起床烧饭、喂猪、喂鸡,干完家里的活后再去地里干活。中午回家又忙着管护畜禽,匆匆吃过午饭后,继续下地干活。

韩长伦、马兴兹夫妇每天起早贪黑,不仅把自家的几亩田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周围邻居闲置的田地承包过来,每年种植玉米、水稻、辣椒、洋芋20亩左右,还养殖了生猪、土鸡。由于长年累月不辍劳作,韩长伦的手掌磨得粗糙开裂,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虽然韩长伦、马兴兹夫妇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他们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听到他们说过任何抱怨的话。

“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每年种植的庄稼比其他村民还多。”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除了夜晚和下雨天,韩长伦、马兴兹夫妇几乎都在劳作,或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干活,或就近务工挣钱。

记者在韩长伦家的庄稼地看到,水稻秧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玉米棒子个大结实、丰收在望,辣椒枝上小椒吐艳、生机勃勃……

“他们虽然享受了帮扶政策但不等不靠,依旧早出晚归、勤劳苦干,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了,修建起了宽敞漂亮的新房。”提起韩长伦、马兴兹夫妇,宝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建玲竖起了大拇指,直言他们是村里群众学习的榜样。

古道热肠众人夸

韩长伦是村子里有名的“热心肠”,村民们一直对他赞誉有加。

2021年春季,宝塔组一段2公里长的堰沟受损严重,如不及时修复,将影响该组160多亩水稻田的灌溉。整修堰沟需要购买水泥、河沙和碎石等建筑材料,钱从何而来?

韩长伦与宝塔组组长何富平商量后,决定自筹资金、自出人力进行整修。在他们带动下,宝塔组在家群众和外出务工的村民踊跃捐资,很快筹集起3600元资金用于购买水泥、河沙和碎石。

韩长伦和10多名群众义务劳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将2公里长的堰沟修复完好。春耕春播到来,看着源源不断的山泉水流进稻田里,村民们欢呼雀跃,直夸韩长伦带头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多年来,每当村子里的群众有事情需要帮助时,韩长伦都伸出援手鼎力相助。谁家插秧,他就去帮一把;谁家收粮食,他就去忙一天;谁家修房造屋,他就去帮工……脏活、累活,他总是抢在前、争着干。

“韩叔叔身残志坚,让人钦佩。”“韩大哥是个热心人,值得大家学习!”韩长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面对大家的赞誉,韩长伦却说:“一个村子的人,就是一家人,邻里之间有事,相互之间帮一把,才能更团结、更和谐!”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