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医生”用敬业奉献撑起“生命重量”

—— 三益乡卫生院医生隆超扎根基层11年小记

隆超(左)为患者测血压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扎根乡镇卫生院11年来,她用一根拐杖,丈量着爱心历程;用奉献精神,诠释着担当责任;用敬业情怀,撑起生命的“安全伞”。她就是现年36岁的三益乡卫生院医生隆超。

不甘落后勇于“超”越

近日,正逢三益乡赶集的日子,一大早,隆超便忙前忙后,为前来就诊的患者问诊、把脉、开方……“隆医生,我的药吃完了,还要开点药。”三益乡寨上村77岁的谭从孝老人对隆超说。他患有内风湿、高血压等多种老年疾病,多年来,一直在隆超这里就诊,病情控制得很好。

坐在卫生室里,身穿白大褂的隆超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她站起来时,却显得格外吃力,如果不依靠拐杖,根本站立不稳。

原来,2012年8月,隆超大学毕业后,到三益乡卫生院工作。此后不久,她患上了一种罕见性疾病,出现双腿乏力、行走困难的症状,先后到重庆、北京等地的医院检查治疗始终不见好转,后被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终日与拐杖为伴。

身体上的病痛并没有让隆超放弃这份心爱的工作,反而激发出她超人的勇气。“虽然腿脚不便,但我靠自己的双手和所学知识,一样能为患者服务。”

靠着这股超越自我的勇气,多年来,这位坚强乐观的女孩,不断深入钻研医学医术,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打下了扎实的诊疗基础。虽然山区条件较差,但她凭着坚定的信念,一直坚守在偏远的基层。

扎根基层“医”心为民

对隆超来说,医生这个职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信仰。工作期间,她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白天为患者看病,晚上下班后呆在宿舍里潜心研读医学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隆超知道乡亲们靠种田种地和就近务工攒钱不容易,面对每一名就诊患者,都会仔细询问病情症状,对症下药,让乡亲们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我自己行动不便,所以更能体会到他人生病的痛苦。只要能帮助到病人,再苦再累也值得。”隆超说,在工作中,她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关心和帮助患者,让他们减少痛苦,远离疾病困扰。

“隆医生,快救一下我的小女儿,应该是吃消食片卡在气管里了……”2018年的一天,一名11个月大的女孩被心急如焚的父母送到三益乡卫生院。

听到呼救声,正在值班的隆超拄着拐杖走出诊室,看到一位年轻母亲怀里的孩子嘴唇紫绀、双目上视、呼吸困难。她和巫菊娇等医护人员立即采用吸氧、输液、压胸、拍击等方法展开急救。半个小时后,看着转危为安的宝宝,这对年轻的父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从医11年来,隆超恪守“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百分之百努力”宗旨,主动参与重危病抢救工作,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抢救患者的事例不胜枚举,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感同身受“家”的温暖

“我喜欢卫生院这个集体,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动力。只有认认真真工作,才对得起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厚爱。”隆超说。

隆超行走不便,为让她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该院院长徐文艺、副院长刘鹏特地安排修建了一段从诊室到食堂的10米长的无障碍通道,方便她到食堂就餐。

遇到下雨下雪,隆超不能去食堂就餐时,同事们就轮流将饭菜端到诊室或宿舍,送到她的手上。

隆超只能拄着拐杖在平地行走,不能独自上楼和下楼。三年前,她买来爬楼机,同事们便当起她的“司机”。每天上下班时,隆超躺进爬楼机,她们便推着爬楼机,将她送到宿舍或诊室。

身残心不残,自立志弥坚。多年来,隆超在医院负责人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下,坚持“病人为亲、医院为家、事业为伴”理念,牢记医者初心、践行责任使命,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治愈了成百上千名患者,为他们撑起生命的“安全伞”。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