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益乡委员工作室开展集体学习
记者 谭华祥/文 通讯员 谭治平/图
“自委员工作室成立以来,各驻室委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新形式新路径,扎实开展政协委员工作室相关工作,真正搭建起了‘百姓家门口协商平台’。”近日,中益乡乡长隆凤祥在全县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座谈会上说,通过这一平台,实实在在地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了社会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县政协创新思维、更新观念,充分发挥政协委员遍布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的优势,在乡镇(街道)建立委员工作室,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凝聚共识的阵地、服务群众的渠道、建言献策的平台、学习宣传的园地。
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辖区政协委员共同参与。
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渝事好商量”平台,组织驻室委员围绕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中心工作、委员本职工作制订了年度工作计划,把委员工作室履职工作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相结合,做到年初有计划、活动有方案、实施有步骤、年终有总结、履职有效果,真正做到了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畅通民意。
南宾街道、中益乡等坚持每季度定时召开驻室委员会议,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研究近期重点工作,交流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既提高了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又推动了工作室工作落实。万安街道、黄水镇、王家乡等坚持政协委员定期走访、接访群众制度,让群众更加了解委员、熟悉委员、信任委员。
建平台,丰富活动内容
“我们在桥头镇长沙村建设的以‘民革小院’为主题的委员工作室,虽然时间不长,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小。”致力于石柱乡村振兴的工商界政协委员袁权说,“民革小院”与当地乡村民俗、露营基地融为一体,吸引了县内外不少政协委员、研学团队和文人学者前往学习研究。
今年以来,各乡镇(街道)在县政协的领导下,切实加强阵地建设管理,丰富协商议事形式,设立政协委员工作室、政协委员接待室,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为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固定场所和长期阵地,成为委员服务基层群众、团结社会各界的重要阵地,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在身边,身边有委员”。
同时,委员工作室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开展活动,通过面对面协商、个别沟通、跨界别联动、部门乡镇(街道)联动等形式开展协商议事,提升协商建言质量。
“今年以来,通过委员工作室搭台,政协委员开展讲政策、解困惑、做公益、找共识、听民意等活动300余场次,促进党政同基层群众直接对话,帮助基层破难题、寻根源、找办法。”采访中,县政协一名负责人感慨地说,建设并用好委员工作室,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抓结合,工作落地落实
近年来,县城某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一直与业委会意见不统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初,万安街道委员工作室负责人获悉情况后,组织各方代表、辖区政协委员和驻会法律顾问协商。不到半天时间,两方达成了共识,多年积怨一朝化解。
各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自搭建以来,坚持“三结合”,不搞“花架子”,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与当地党委中心工作相结合。驻室委员积极参与、开展系列活动,在有关讨论会上主动建言献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地方党政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在政协委员中广泛开展联系群众、帮扶群众活动。同时,在我县“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建设中,组织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委员工作室积极引导政协委员立足本职,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生活、培养强国少年等方面,围绕加强学习、宣传宣讲、议政建言、致力公益,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县政协将进一步探索政协委员工作室相关机制,努力把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成为委员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反映民意的“直通车”,让其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