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后的真情流露

——评《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

●陈鱼乐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要么是以群体展示群体的“人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傲慢与偏见》等中外长篇小说;要么是以个体揭示群体的“人学”作品,如《童年》《我的大学》《简.爱》《李自成》等中外长篇名著。不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戏剧,不论是以个体出现,还是以群体呈现,都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品,都折射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纪。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的《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属于后者,一部30来万字的自传体散文,讲了五六十个故事,其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深深地打动人心。

谭先杰儿时是一个石柱土家山寨的放牛娃,读书假期时要回乡从农锄草、助父做泥瓦工。他的母亲因病谢世。他从山间小学走向市级重点中学(石柱中学),从重点中学走向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从省城走向京城(北京协和医院),从中国走向法国、美国,最后回国在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医。他从普通医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高峰,就是兑现对母亲的承诺。当妇产科医生,就是对社会、对时代的许诺,要为天下母亲除病。由小爱私爱,到大爱博爱,遂命书名为《致母亲》。

谭先杰在《致母亲》里以《童年记忆》《少年往事》《华西记忆》《协和记事》《行医感悟》五组文章,讲述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再现了他的大学生涯,展示了以协和为平台服务社会的一个个富有情感、很有意思的片段。这既是他筑梦之路的展示,又是他兑现诺言、实现心志的揭示。

纵观《致母亲》,有这几个特色——

行文流畅,叙事简明。白话自传,语句通俗易懂,不显聱牙戟口,更无生涩之味。在《家乡的外乡人》一文中提到两个人物,一个是穆知青,一个是大人们私下称作“二流子”的马爷爷,都不会干农活。所以包括作者父亲在内的大人们,都不愿与之交往,也反对孩子们与其来往。但作者非常愿意同他们交往,因“穆知青是知青中最有文化的,他特别喜欢看书和读报。后来成为我们的代课老师。我们很喜欢穆老师上课,他讲得生动有趣,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知青开始不会干农活,这很正常。但马爷爷及老伴在农村时间长,依然不会干农活。马爷爷曾在茶馆跑龙套,很会说书,“他们都不会干农活,被当作好吃懒做的典型。然而,我们小孩子却很喜欢这两位老人,原因是马爷爷会讲故事。”看是散文,流畅的行文中,又形成鲜明对比的矛盾,像在讲故事。农民只爱勤劳的人,不管你有没有文化。小孩爱新奇,爱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管你会不会干农活。作者多是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作者的《法兰西同事》《美国医院访问见闻》等文章中,同样也写得简单明了,一读便感异国风情。

情真意切,真诚吐露。在《山村小学和老师》一文中,作者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着笔较多。这种真情流露,在《那个冬天,母亲走了》《和父亲一起当泥瓦匠》《万里寻找》《非法行动》中,在《邻家姐姐的怀抱》《堪称典范的室友关系》等文中,都体现了出来。字里行间,行文之中,无不饱含作者的真情表达。听说母亲走了,当时“我放声大哭,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哭到最后,我哭到没有力气,哭哑了音,我说:‘我要当医生!’”

在不少文章中充斥着作者深深的自责与内疚。因为没有学费和生活费,他打算假期回家,跟大人们一样去盗伐木材挣钱。因担心危险,他被叔叔坚决制止,便有了《非法行动》一文。“正是:欲盗木材只因穷,为了生命叔不容。想着攒足书学费,非法行动一场空。”如果作者心地不够坦诚,他会把此讲出来吗?

作者在《点亮我生活的兄弟们》一文中说,室友们点亮他的华西生活。一起陪他笑过、哭过、醉过的兄弟,帮他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他们中有的家境也不好,但几乎都借过我菜票和钱,而且从来没人催过款。”

《与年轻人争食》中,他胜出了,排名第六,最后他坦白交代了他有部分“作弊”。为成功取得法国留学的机会,在“百人计划”英语水平考试答辩前,他作了加倍于别人的艰辛努力。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中,有他的博导郎老师的打气与支持,才有他的大胆决策与成功手术,更有他的自责“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医生,因我不够单纯,想得太多!”但他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他“敬畏生命,尽心尽力”。

语言朴实,言之有理,感悟真切。例如,作者在《行医感悟》章节中,称医生要树立品牌观念,且讲明为何要建立、怎样建立医生品牌,如何传播医生品牌和怎样维护医生品牌。他认为患者不是医生的上帝,医生不是患者的救星,医患之间关系平等,需要相互尊重。所以,接触患者,正如英国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所言,要克服傲慢、冷漠、贪婪3大敌人。在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时,应从态度、语气、图片、平台4方面着力,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隐私。

谭先杰《致母亲》的诸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逆流而上,攻克一个个难关、化解一个个难题,最终走上一个个成功。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写到今天,最后出版成书,也是作者文学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