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上开出“民族团结花”

—— 黎场乡探索“三转促三变”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千亩油菜花盛开美如画

春暖花开时节,在黎场乡秀才村连片集中的油菜基地,每个周末吸引游人纷至沓来。这里新开的渝秀农家乐,“双休日”每天有30多桌客人赏花吃饭。以前少有游客光顾的秀才村,如今盛开出“民族团结花”,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过得如蜂蜜一样甜。

去年以来,由县民宗委立项投资168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黎场乡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引领,创新探索“三转促三变”模式,在秀才村打造出了1000亩有机蔬菜粮油示范基地,为民族村寨发展描绘出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干部转思维,外行变内行

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无抓手、无方法怎么办?黎场乡党委政府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探索建立“乡主导、村主抓”工作机制,在秀才村强化村组干部“三种思维”,推动基层干部由抓村集体经济的外行变成了内行。

强化政治思维守底线。针对大量耕地撂荒问题,在乡党委政府主导下,秀才村坚持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以产业振兴为主题,以增产增效为目标,坚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县民宗委和县农业农村委等部门支持下,累计复耕复种撂荒地1000余亩,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杜绝了耕地“非粮化”。

强化创新思维解难题。面对发展村集体产业无启动资金的实际,秀才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实施“党建+众筹”模式,动员村“两委”干部众筹8.9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产业发展起步阶段资金难问题。

强化市场思维促增收。为确保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和劳务公司,通过集中流转村民土地,吸纳村民进入公司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预计该村村民年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

群众转观念,被动变主动

针对群众思想守旧、发展意愿不强等问题,黎场乡党委政府集思广益,助力秀才村引导群众树牢“三种观念”,群众发展意愿由被动变主动。

树牢开放观念壮规模。针对村民“一亩三分地”界线观念较重的问题,秀才村“两委”成立了土地流转攻坚小组,通过入户宣传、反复动员、细心解释,逐步消除了群众顾虑。群众逐渐对打破土地权属界线由不接受到接受,对土地集中流转由被动到主动,不仅打破了耕地的“地界”,而且打破了群众固步自封的“心结”,树立了开放观念。最终,有机蔬菜粮油示范基地由当初的200亩迅速发展壮大到1080亩。

树牢融合观念增信心。针对群众对产业发展普遍缺乏信心的问题,秀才村通过召开院坝会、夜谈会、交心会等,向群众讲解基地发展规划和未来农旅融合发展前景,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群众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树牢长远观念添动力。针对群众普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问题,秀才村通过与群众算好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未来经营收入“三本账”,讲明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改善“两大实惠”,得到群众充分认可,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

生产转方式,传统变现代

在打造有机蔬菜粮油示范基地期间,针对农业产业“小、散、弱”问题,黎场乡党委政府与秀才村“两委”坚持以“方向准、效益好、引流强”为目标,大力推动“三化建设”,促进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推动机械化作业降成本。针对流转土地分散、零星、小块的问题,秀才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积极主动作为,先集资垫资试点建基地,在得到168万元项目资金支撑后,大刀阔斧实施宜机化改造、建设生产便道、配套添置蓄水池,并利用大型农用机械耕地、播种,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推动标准化管理增效益。针对产业发展缺技术、缺人才问题,秀才村聘请农业生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解决冬种油菜、夏种红高粱种植技术难题。通过招聘本土人才、本地生产能手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以解决无人管和管不好问题,使基地管理更加规范,向管理要效益。

推动融合化发展延链条。针对产业发展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秀才村正在建设榨油房、创建本地菜油品牌。针对产业发展形式单一、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按照“农业+旅游”的思路,以有机蔬菜粮油示范基地为基础,同步建设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步游道,布局游乐设施和休闲体验场所,深度挖掘花儿与蜂蜜、油菜与榨油、高粱与酿酒等农耕文化,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便民商店和民宿,努力把该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体验、生产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让秀才村民真正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走上致富路。

眼下,伴着泥土的气息、菜花的芬芳,黎场乡通过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让秀才村昔日的撂荒地开出了“民族团结花”。蝶飞蜂舞、游人如织,村民与游客的欢笑,绘就出土家人和周边各民族群众深入交流、交往、交融,团结和谐、美丽幸福的生动图景。(记者隆太良通讯员刘建平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