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妻患难与共 齐心建设“最美家庭”

szb0325003_001_01_s.jpg

杨文明推着妻子马德秀在院内散步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在河嘴乡富民村院子组,村民们经常看到一位独臂老人,用轮椅推着妻子在小院里边散步边聊天,温馨感人的画面触动人心,他们便是该组现年73岁的杨文明和71岁的马德秀夫妇。结婚50年来,杨文明右手致残46年,马德秀瘫痪33年,但他们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用真情真爱撑起了这个温暖的小家。

自强不息,致残46年不辍劳作

“当上帝关上一道门后,一定会打开一扇窗。”这句话体现在杨文明身上,就是“失去了右手,还有一只左手。”

时光追溯到1977年9月的一天,时年27岁、已有4年党龄的杨文明在为村集体打稻谷时,不慎被高速运转的脱离机严重伤及右手小臂,顿时血流如注,很快因失血过多昏迷不醒。他被村民紧急送到当地一家医院救治,情况紧急,医生现场研判后,当即为其进行了截肢手术。从此,杨文明失去了右小臂,后经鉴定被评为肢体二级残疾。

那时,杨文明与妻子马德秀刚结婚4年,孩子才3岁。面对残疾的丈夫,年幼的儿子,马德秀感觉家里的天都塌下来了,时常背着丈夫和孩子痛哭。

身为共产党员的杨文明很快接受了残酷的现实,重新振作精神,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眼前的困境。在丈夫杨文明及村民的劝导和帮助下,马德秀很快振作了起来,边精心照顾丈夫和孩子,边在当时的生产队参加劳动,争工分养家糊口,度过了起初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一年后,身体渐渐好转的杨文明在妻子的帮助下,用左手练习写字、干家务杂活,并慢慢地适应了单手种田种地。他的不屈斗志和勤劳苦干,在干部群众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后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还担任过村委会干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田地分产到户以来,杨文明和马德秀两人早出晚归,勤耕劳作,不仅衣食无忧,还建起了土墙新房,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患难与共,做瘫痪妻子的拐杖

在夫妻俩辛勤操持下,孩子渐渐长大,杨文明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3月,马德秀背着一大背篓粮食,在上木楼梯时不慎滑倒,滚落在地,当场失去了知觉。当她苏醒过来时,身上疼痛不已,用尽力气也无法爬起来。

两个小时后,干完活回到家的杨文明看到摔倒在地的妻子,心急如焚。他找来邻居帮忙,匆忙将妻子送到万州三峡医院救治。经检查,马德秀尾椎骨受伤严重。虽经医生全力救治,她的下肢仍然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后经鉴定被评为肢体一级残疾。

当时,杨文明、马德秀夫妇的儿子仅10多岁。在这个三口之家里,两个主要劳动力,一个肢体二级残疾,一个肢体一级残疾。

“我右手受伤时,你不离不弃照顾我,现在我也要把你照顾好。我虽然只有一只手,但可以干活、洗衣、做饭。我双脚健全,以后就是你的‘拐杖’。”面对家庭又一次遭遇的变故和打击,杨文明没有怨天尤人,轻声安慰着瘫痪的妻子。

从此,身残志坚的杨文明一个人当两个人使,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既要下地劳动,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家务,又要精心照顾妻子,管护尚未成年的儿子,努力经营着这个家。

不离不弃,精心照料妻子33年

近日,记者和村干部走进杨文明家里,只见室内室外干净整洁、灶具摆放整整齐齐,贴在大门上的十星级文明户奖牌、光荣之家奖状锃亮如新。

33年来,为了让妻子经常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每当天气好的时候,杨文明就先将轮椅搬到院内,再将妻子抱出家门,放到轮椅上,推着她在小院里散步。

每天晚上,杨文明坚持为妻子洗漱擦身、按摩身体,怕妻子生褥疮,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帮她翻一下身……妻子瘫痪以来,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但从不言苦、不嫌脏、不喊累,细心照料着妻子。

“儿子长大成家后,和儿媳常年在外务工。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力所能及照顾好老伴,陪她一起终老……”杨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生活多磨难,但他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虽然长年与轮椅为伴,但在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马德秀衣着干净整洁,精神状态良好。谈到丈夫的付出和如今的生活,她一个劲地说:“老伴对我太好了,这么多年来从没抱怨过。政府为我们办理了低保,左邻右舍对我们帮助也很大,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个残疾人照顾一个瘫痪的病人,一年又一年,真是不容易。”提起杨文明,村里干部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50年相守相伴,33年不离不弃,杨文明、马德秀夫妇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用坚守兑现了对婚姻的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夫妻”二字的涵义,用真心真情筑起了一个“最美家庭”,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