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粱:返乡创业“追梦人”

szb0131002_005_01_s.jpg

张福梁在修剪木瓜枝

记者 隆太良 通讯员 隆英洁 文/图

春节前,虽是冬闲的日子,但家住三星乡三树村新生组的张福粱却未在家闲着。生猪养殖场的500多头生猪每天要精心饲养,中药材基地200多亩木瓜树要修枝刷白……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得犹如不停旋转的陀螺。当地干群对张福粱从返乡创业的“追梦人”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之路,赞不绝口。

返乡创业

养殖生猪成致富“带头人”

1988年,年仅21岁的张福粱和不少农村青年一样,外出打工“淘金”。他走南闯北,最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扎下根来,从事建筑工作,由于他勤劳肯干,多年下来,攒下不少积蓄。

在外多年,但张福粱心里始终想念着家乡。2011年,他回家过年时,发现三树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发展形势也越来越好,他决定留在家乡,因地制宜发展生猪养殖产业。

于是,他将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建起了生猪养殖场,购买了30头种猪,注册成立了石柱县俊杰牲畜家庭养殖农场,开启了养殖生猪之路。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养猪这个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粪便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舞。一般人见了都会避而远之、绕道而行,但张福粱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

遇到养殖难题,他就主动向当地兽医和其他生猪养殖专业户请教,每天自己动手清理粪池、消毒,把养殖场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他的养殖技术越来越好,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近几年来,他每年出售育肥的生猪300多头,出售繁育的仔猪400余头,总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成了三树村的养猪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发展产业

让昔日荒山变成“金山”

张福粱意识到发展生猪产业过于单一,2018年以来,结合全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乡村干部支持下,他流转了当地村民撂荒多年的200亩地,种植上了2万多株木瓜树,激活了“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源。

经过张福梁3年多的精细管护,2022年夏季以来,基地的木瓜树开始挂果。

“没想到以前的荒地荒山,现在变成了‘金山’……”谈到发展木瓜产业,张福粱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笑容。2022年是木瓜树挂果的第一年,他销售了15万斤木瓜,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2023年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总产量在80万斤左右。

为了确保一地双收,2022年深秋以来,张福梁组织当地村民在木瓜基地除草、打厢,套种上了黄精苗。“林下套种有“钱”景……”张福粱乐呵呵地说,利用木瓜林地的空间发展黄精产业,可进一步提高林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产业效益。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富。走在致富路上的张福粱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务工。

谈到木瓜产业发展起来后季节性务工的收入,新生组年近花甲的马培英喜上眉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除草、施肥、修枝和秋季采摘,每天的工资是70元,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目前仅在基地务工收入就超过1万元。”

消纳粪污

打造循环产业“生态链”

在张福粱的生猪养殖场,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猪粪恶臭,有关养猪的传统印象,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张福粱的生猪养殖场到木瓜产业基地约500米远的距离,一根粗壮的塑料管道从养殖场一直延伸到木瓜产业基地。张福粱说,这是为了让粪污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种植肥料需求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有机结合,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将猪粪用于木瓜种植,通过就地消纳粪污,打造出一条生态绿色的种养循环产业链。

一年前,张福粱投资42万元,在木瓜产业基地建起了一座容积为540立方米的粪污沉淀池,数根塑料管道从沉淀池接出来后,再接通到了木瓜基地内,管道总长2公里以上。

“粪污在沉淀池经过处理后,再经过一根根串连到木瓜基地的管道,用来浇灌木瓜树,就是天然的有机肥。”张福粱告诉记者,合理利用好粪污资源,既杜绝了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土壤的环境质量,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创业成本。

“2022年,养殖和种植产业都有不错的收获。在新的一年,我将加大精细管理力度,力争在种养产业上实现“双丰收”,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说起新年心愿,在木瓜基地检查“滴灌”管道的张福粱显得非常开心,且信心满满。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