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妇种“苦黄连”过上“甜日子”

szb0105003_002_01_s.jpg

谭荣富夫妇给黄连施冬肥

记者 隆太良 实习生 隆婕 文/图

开栏语:

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残疾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同样也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近年来,在我县各行各业都涌现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身影,他们面对身体缺陷、人生不幸时没有屈服,而是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改变命运,用乐观的态度感染他人,甚至满怀爱心,帮助有着同样遭遇的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本报从即日起开设“断臂飞翔”栏目,讲述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精彩人生的事迹,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洗新乡丰田村庙坪组的谭荣富家是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却有三人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谭荣富因右手烧伤被评为肢体四级残疾,其妻林兴芳说话口齿不清,长子因身体原因被评为二级残疾。面对人生的不幸,谭荣富和林兴芳夫妇不等不靠,离家来到丰田村高海拔的铜天槽山上发展林下黄连种植,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谱写出一曲自强不息的励志歌。

残疾青年组成特殊家庭

两岁时,谭荣富在烤火时不慎烧伤了右手,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后经鉴定被评为肢体四级残疾。林兴芳说话口齿不清,不能用语言正常表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两个同村同组的年轻人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

更为不幸的是,谭荣富的长子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现象,经检查,患上了智力障碍疾病,后经鉴定被评为二级残疾。

随着谭荣富、林兴芳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两个孩子在当地小学毕业后,先后到石柱县城的中学上学。因开支较大,家庭经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脱贫攻坚工作中,谭荣富一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虽然我和妻子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在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后,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动员我们林下种连,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谈到当初的情景,谭荣富微笑着说。

林下种连发展特色产业

丰田村铜天槽山高林密,树叶腐烂后的林地土质肥沃,种植黄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14年以来,谭荣富夫妇到铜天槽租用林地,搭建起简易住房,开始了艰苦的产业发展之路。

为科学利用林地资源,谭荣富夫妇将长势好的树木留下,把杂树杂草除掉,再用锄头翻垦土地,整理成厢块,铺上肥沃的土层后,再种上黄连苗。

“留下生长茂盛的树木,既可为黄连遮阴,又保护了林木资源。”谭荣富摊开一双粗糙的手说,由于右手有残疾,别人半天就能完成的活,他要干上一两天时间。

在没有树木的地块,谭荣富和妻子在搭建黄连棚种植黄连时,就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在黄连地里种植易生长、用途广的杉树苗或水杉树苗。他说,这些树苗10年左右可长成大树,前后左右的间距一样,成林后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林兴芳虽然说话含糊不清,但是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干活时动作麻利。每当天气睛好的日子,黄连地里从早到晚都有他们不辍劳作的身影。依靠发展黄连产业,谭荣富一家如期摘掉了“贫困帽”。

“苦黄连”种出“甜日子”

每到冬季,在海拔1600米的铜天槽山上,寒风凛冽,气温极低。但是,为了发展好黄连产业,加强黄连冬管成为谭荣富每年的“必修课”。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施冬肥不能放松,冬季给黄连增加‘营养’后,利于来年春季黄连的根须和叶子更好地生长。现在种黄连也要讲究科学技术,否则产量低。”在黄连地里,谭荣富一边施冬肥,一边向记者介绍起发展产业的“致富经”。

黄连地里,一台小型黄连烘干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有了这台黄连烘干机,既省时间、又省劳力,还省木柴,烘出来的黄连质量更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到产业发展,看着漫山遍野的黄连,谭荣富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更让谭荣富、林兴芳夫妇欣慰的是,他们的两个女儿读书非常用功,学习成绩优异,如今分别在重庆和成都上大学。谭荣富告诉记者,为了两个女儿,扎根山上发展黄连产业,再苦再累也值得。

辛苦付出终有回报。多年来,谭荣富、林兴芳夫妇辛勤劳作,每年种植黄连面积在6亩左右,如今黄连在地面积已达30余亩,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他们相扶相守,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将苦黄连“种出”了甜蜜的好日子。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