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双手敲开“幸福门”

——记中益乡盐井村脱贫户罗洪俸

szb1129002_003_01_s.jpg

罗洪俸(左)在广西指导做养生捶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党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一家三口不仅住上了新房,享受低保政策,还在非遗工坊上班,又从事护林和保洁工作,一年下来总收入在4万元左右。”近日的一天早上,家住中益乡盐井村的罗洪俸,将儿子和女儿送到中益小学上学后,便急急忙忙回到村里的非遗工坊制作养生捶,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他清瘦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精准施策

别“苦日子”迎“好日子”

“我这条命是党和政府救回来的,感谢党的好政策,不然哪有今天的幸福日子……”回想起曾经的生活,年近五旬的罗洪俸充满了感慨。

罗洪俸幼时便患上了气管炎,因当时家庭贫穷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渐渐转换成慢性肺气肿。他在家一边力所能及劳作,一边照顾年迈父母。

2007年,其父母相继去世后,罗洪俸便前往广东湛江打工,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广西女士,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

2015年,罗洪俸的病情日益严重,整日躺在病床上,在中益乡党委政府和盐井村委的帮助下,他拖着病弱的身体,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回到村里。

刚回到老家,年久失修的老木房破烂不堪,已无法居住,他们便借住在哥哥家老旧的木房中。看到如此贫困的家庭境况,罗洪俸的妻子离开他和两个孩子后,从此再也没有音讯。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罗洪俸看到了曙光。乡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根据他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其一家三口纳入低保,解决了他看病吃药和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为解决罗洪俸的住房问题,2018年,盐井村在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时,通过旧房复垦、贫困户补助和爱心人士资助,帮助他建起了占地60平方米的新房。

“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还能住进通自来水、通网络、通公路的新房!”2019年4月,罗洪俸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传授技艺

从“手艺人”到“指导师”

为帮助失去重体力劳动的罗洪俸增加家庭收入,2020年以来,村组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劝说他到中益乡壹秋堂非遗工坊盐井加工点加工养生捶、平安扣、旗袍耳环饰品、布艺老虎玩偶等非遗产品。

由于非遗工坊招收的是当地的妇女,作为一个男人,罗洪俸很不愿意去。经村组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耐心劝导和鼓励,他终于走进了非遗工坊的大门。

包、镶、缠、嵌、盘、钉、扎……将养生锤加工成产品需要多个工序。刚学做产品时,由于手脚慢、听力受损等原因,罗洪俸上班多天以来,还不会熟练制作,有些气馁。

在工坊同事的耐心帮助下,他静下心来,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掌握到了这些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随着制作技术日益熟练,他逐渐成了非遗工坊土家族新手艺人。

罗洪俸说,近几年来,家庭收入不断增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内心一直铭记着所有的帮扶人,更要感谢党和政府,回报社会。

自强不息

从“打工者”到“手艺人”

今年8月25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罗洪俸和壹秋堂中益乡非遗工坊土家族新手艺人成世慧、张玉芳、杨远菊等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期五天的博览会上,壹秋堂中益乡非遗工坊以“静态展陈+动态演示”布局,不仅展出了壹秋堂中益乡工坊制作的布艺老虎玩偶、养生捶、香囊、平安扣等爆款手工艺品,罗洪俸、成世慧等还以专注的工匠之心、饱满的精神面貌,在现场精心制作养生捶等产品,吸引参观者纷至沓来。

博览会上,全国各地需要养生捶等工艺品的客户众多。回到中益后,罗洪俸、成世慧等整日忙碌着制作各类产品。

今年10月中旬,在壹秋堂中益乡非遗工坊负责人安排下,罗洪俸远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的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指导该公司员工制作养生捶。

培训中,罗洪俸不厌其烦、倾囊相授,让当地的群众熟练地掌握到了养生捶的制作技术,赢得大家交口称赞。

“罗老师,你不远千里来广西为我们传授技艺,辛苦了!”“罗老师,祝你身体健康!”“罗老师,一路多保重!”临别时,该公司的员工依依不舍,特录制出短视频,对罗洪俸给予了真诚祝福和衷心感谢。

“有幸参加了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又到广西当指导老师,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更增长了见识。”罗洪俸告诉记者,从非遗工坊的学徒工到新手艺人,让他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