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孕育春华秋实 岁月铸就辉煌丰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8周年综述


县城新貌 通讯员 马培钧 摄

金色田园


龙潭乡烤烟产业基地

建成后的东方红水库

szb1117004_001_05_s.jpg

广场舞大赛 记者 谢天 摄

记者 罗贤为 文/图

1984年11月18日,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经国务院批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进一步落实的具体体现。

38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55万石柱儿女来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在这片热土上,石柱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逆风前行。一个个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建设场景,一曲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人民赞歌,一幅幅浓墨重彩、恢宏壮丽的发展画卷,勾勒出今日土家山寨的繁荣景象,浓缩成一个时代的印记!

抚今追昔,我们奋力追赶超越更有底气、推动高质量发展更有锐气、开启新征程更有志气。如今的石柱,“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等称号享誉海内外。

新思路建设新家园

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取暖靠抖……这是自治县成立之时,石柱的真实写照。地处渝东褶皱地带,大山大水造就了石柱曾经的闭塞落后。尽管《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经典民歌享誉世界,但彼时贫困仍困扰着土家人民。随着党的好政策深入民心,石柱县人民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在武陵山腹地,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追求新生活,打造新家园。

路通百业兴。2009年3月26日,沪渝高速忠县至石柱段建成通车,结束了石柱不通高速的历史;2013年12月23日,沪渝高速南线全线贯通,石柱进入“双高速”时代;2013年12月28日,渝利铁路通车,石柱交通跨入动车时代……走进石柱,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如毛细血管联结着城镇和乡村,构成了绿色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目前,我县“四高两铁一港一空”交通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全力打造渝东鄂西综合交通新枢纽。

绿色产业增效益。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的石柱人民世代种植洋芋坨、红苕坨、苞谷坨“三大坨”,贫穷如同横亘的大风堡,难以逾越。如今的石柱,以绿色有机为方向,以“三品”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黄连、莼菜、辣椒“三大拳头产业”,“三色”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建设了一批农业示范园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培育了一批“贡字号”“老字号”“土字号”品牌。“源味石柱”区域公用品牌响亮,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农业总产值达43.43亿元,书写了一份“穷土生金”的闪亮答卷。

民生福祉大幅增进。《诗经》有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38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紧紧聚焦“小康”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实施重点民生实事200余件,新增城镇就业2.58万人,成功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100%,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同比增长15.1%。

强根铸魂抓党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700多个党支部、2万多名党员,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形成“三三联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引领小区和“三无”楼栋自治管理等经验,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等机制同向发力,“四风”顽疾有效遏制,党风政风持续向好。38年来,在县委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全县工作始终同党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不偏航、不走样、不掉队,为石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新机遇孕育新发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变化快得让人惊叹,总有一些标志性事件凝结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昭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一个民族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经过疫情、灾情的洗礼,55万土家儿女见证了全面小康梦想在我们的奋斗中实现,满怀豪情迎来了党的二十大。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过38年的发展,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从几千万元升至145.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9:22.9: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8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3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以上数据均为2022年前三季度数据)。

康养经济如日中天。尽管坐拥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但从自治县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小。经过38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禀赋,打出“康养牌”。如今,石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2.7%、林地覆盖率达到71.8%,成功打造千野草场、大风堡、万寿山、西沱古镇等多个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成功创建4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康养大会,“六养”产品和服务享誉全国,全县康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成功入选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2022年前三季度,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760.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1.57亿元,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

全面小康圆满实现。我县曾经是全市14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85个、贫困户15758户54908人,农村贫困发生率达12.7%,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648元,返贫率高达5%。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干部群众发扬“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圆满实现。2019年4月,我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7.91%的良好成绩,一举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2019年10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19年底,累计实现8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如今,乘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浩荡东风,石柱县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

新时代彰显新作为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迎着改革开放浪潮,跨越千禧之年,见证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38年风雨兼程,站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紧要关口,县第十五次党代会聚焦“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提出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动能提升、绿色转型“五大主动仗”,擘画打造渝东鄂西综合交通新枢纽、“两群”绿色协同发展新典范、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新样板、成渝地区康养经济新标杆和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即“四新一地”)宏伟蓝图,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分层分类打造示范样板,打造乡村振兴“桥头堡”,推动形成整体推进、多点开花的乡村振兴良好局面,努力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依托“大黄水”片区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以中益、三河、沙子、冷水、黄水为重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振兴高标准样板;围绕“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推进以西沱为中心的沿江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推动桥头打造全市乡村振兴“桥头堡”,促进悦崃、鱼池、石家县级重点帮扶乡镇协同发展,提升西沱南坪村、黄水金花村等9个县级重点帮扶村发展能力,着力构建“1+3+9”乡村振兴格局。

全面提升城乡品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聚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不断提升城镇产值、颜值、品质,致力将石柱建设成土家特色生态旅游休闲城市。全面提升县城发展能级,稳步推进县城“东拓、西进、南延、北控、中疏”,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石柱东至石柱西生态绿道、龙河两岸亲水休闲旅游步道,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着力增强集镇带动能力,把集镇打造成连城带乡、服务“三农”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造血”功能;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动渝宜高铁、梁忠石高速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大力推进能源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加快产业提档升级。石柱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根基在产业,希望在产业。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打好产业升级主动仗,不断夯实康养产业体系“四梁八柱”。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66万亩22万吨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综合产值突破30亿元,力争到2026年农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基本建成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推动工业提速扩量,加快布局核电产业,四大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力争到2026年规上工业产值超过130亿元,基本建成全市绿色生态工业示范区;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以上,基本建成全国康养旅游消费目的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升级龙河两岸景观休闲消费带、康德中央大街休闲购物消费核心商圈,做大以都督大道、寰宇世家、时代广场、新天地、火车站为核心的“五大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一带一核五区”消费格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38年来,幸福水、致富路、靓村庄,安居梦、上学梦、健康梦……一个个愿望相继实现。再也没有比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热情与能量,时间改变的不只是石柱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初心、光荣、梦想,在土家山寨交织延伸;过去、现在、未来,壮阔时空续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