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破难题” 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 黎场乡秀才村整治撂荒地发展村集体产业纪实

记者 隆太良

辣椒基地红艳艳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在忙碌着采收;新整治出来的撂荒地连片集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干部走在田间地头,酝酿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计划……这是记者在黎场乡秀才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幕场景。

创新机制,探索整治撂荒地“新途径”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的地没人种、没人管,基层党组织就要想办法种上、管上……”采访中,秀才村党支部书记梁兴全说。

据介绍,黎场乡外出务工村民较多,致使土地撂荒现象较多。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该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建立了“乡主导、村主抓”机制,让“党建链”与“产业链”紧密相连,通过主动“造血”,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指用力,不如聚指成拳。在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为把撂荒地“种起来、活起来、管起来”,今年以来,在黎场乡党委政府指导下,秀才村“两委”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探索“党建+基地+农户”新路径,把分散、零星、小块的撂荒地综合利用起来,在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的同时,大力发展辣椒产业,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众筹”资金,种辣椒发展“红色产业”

发展村集体辣椒产业,流转和整治村民的撂荒地要钱、购买化肥和种子要钱、请村民务工要钱……钱从何而来?

面对这一难题,秀才村“两委”干部独辟蹊径,创新实施“党建+众筹”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梁兴全率先垫资4.9万元,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娟、综治专干崔学兰、本土人才李雪林、妇联主席黎学兰随后每人垫资1万元,为发展村集体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有了这8.9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我村在新明组流转了203亩撂荒地,组织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在复垦后全部种植上了辣椒,让撂荒地重新焕发出新活力。”谈到发展村集体产业,梁兴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段时间,正值辣椒采摘时节,片片辣椒田经秋雨浸润后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地村民置身于绿油油的辣椒田里,熟练地采摘着火红的辣椒。

“从种植辣椒开始,我们就在这里务工,基本上每道工序都参与,每天有60元的工资。”采摘辣椒的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连片整治,撂荒地蝶变“希望田”

进入8月中旬,在秀才村新明组、秀才组,挖掘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务工村民正有序忙碌着……一块块平整出来的撂荒地连成一片,绘就出一幅旧貌换“新颜”的新图景。

这是秀才村为进一步扩大撂荒地整治规模,科学规划、精准发力,走深走实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正在打造千亩油菜种植基地。

“做梦都想不到,撂荒了多年的土地又‘活’了起来,现在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务工收入。”当地村民高晓林激动地说,辣椒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大家强烈要求村“两委”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

为此,秀才村结合村民的意愿,集思广益,拉开了规模化整治撂荒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帷幕,并决定打造千亩油菜种植观光基地。

“种好冬季油菜作物,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确保了‘一地双收’,又可带动村民增收。”黎场乡政府负责人介绍,秀才村正在紧锣密鼓打造的千亩油菜基地,包括今春已打造的203亩辣椒基地,在辣椒采摘结束后,就马上种植油菜。新打造的面积有800亩,其中整治撂荒地约300亩。

“秀才村以油菜花为媒,着力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醉美乡村’。”黎场乡党委负责人表示,要通过“赏花游”带动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新业态发展,走出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荒地‘耕’新产业旺,乡村振兴有盼头。”看着村里的撂荒地一天天发生着蝶变,即将成为“希望田”,新明组组长陈时云诗意般的语言里浸透着兴奋和自豪。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