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奏响村集体经济“蝶变曲” ——万安街道宝坪村深化“1+4+6”模式促产业融合发展纪实

记者 隆太良 实习生 隆英洁

夏日炎炎,绿满田畴。在万安街道宝坪村的辣椒种植基地,辣椒枝上“成群结队”的小红椒映红了黑土地;在连片集中的水稻种植基地,金灿灿的谷穗压弯了稻杆……

党旗飘处产业兴。今年以来,宝坪村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打造县城的“近郊粮仓”为已任,以强化党建促产业发展为引领,深入实施“1+4+6”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拓展水稻、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奏响了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的“蝶变曲”。

建强一个支部,推动产业发展

进入8月以来,在海拔1100米的宝坪村,茶元组的辣椒地日益火红起来,中坪组的水稻开始抽穗,宝塔组的瓜果蔬菜远近飘香……

这是宝坪村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同步延伸,跑出了产业振兴“加速度”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建工作如何引领产业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宝坪村自去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任职以来,紧紧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建强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宝坪村因地制宜发展水稻产业1000余亩,其中村集体有300余亩;全村种植辣椒600余亩,其中村集体有400余亩;全村种植高山马铃薯500余亩、各类瓜果蔬菜1000余亩……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宝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建玲在介绍“建强一个支部、推动产业发展”的概况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以“四变”为抓手,全面提质增效

宝坪村离县城15公里左右,近年来,由于外出和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在家剩余劳动力不足,全村4200余亩耕地撂荒现象较多。

为把宝坪村打造成县城的“近郊粮仓”,今年以来,该村“两委”以“四变”为抓手,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稻、辣椒等特色产业。

找路子,传统农业变特色产业。宝坪村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所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色泽银润,深受消费者喜爱。万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村“两委”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决定将水稻这一传统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极力向特色产业要效益。

挖资源,撂荒田地变千亩良田。为有效整合撂荒土地、闲散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组织群众在今年春季开垦撂荒田地共1000亩,分别种植水稻300余亩、辣椒400余亩和高山玉米200余亩。

办企业,种粮农户变公司股东。考虑到单纯种植水稻效益低,为确保产业效益最大化,宝坪村在万安街道的指导和帮助下,争取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成立了万安街道第一家村办企业——重庆万红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时产1吨大米的加工厂。公司采取“村集体+农户”合股联营的方式,让参与产业发展的每一户农民都成为股东。

抓优势,农特产品变品牌商品。今年上半年,万安街道协助宝坪村注册了高山农业类商标“万秾森”,聘请专业公司精心设计产品包装及品牌推介,力求将宝坪大米培育成“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的地方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其附加值,将其打造成稻米行业中的一张“新名片”。

“六统一”为保障

促进融合发展

“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就是好!不仅把我们的荒地盘活,让土地入股分红,而且像我们这样年龄大、没文化、没技术的人还可以到村集体组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谈到发展村集体经济,茶元组今年70岁的朱元芳老人赞不绝口。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今年以来,宝坪村以“统一土地开荒、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群众投劳、统一定单收购、统一集中分红”的“六统一”为保障,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为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促进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宝坪村用好用活全村在家劳动力,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队,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低保户、脱贫户、残疾户和一般农户共120多名村民为队员,为开垦1000亩撂荒地提供了劳务保障。

为提高队员劳动积极性,该社会化服务队实行群众投工投劳积分管理制,组织群众分季节、分片区、分时段进行开荒、种植、施肥、除草等,给发展村集体产业注入了活力。

为打造全产业发展链,宝坪村正在同步规划下游产业——米粉、米线、米糕等大米制品,规划了以“乡愁”为主题的农耕记忆馆。同时,这也为推动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