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泉记事

●谭千明

滚滚长江南岸,巍巍方斗山下,东西大山,南北通槽,俗称铁边槽。距石柱县城63公里,至万州61公里,离王家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平均海拔在900—1000米之间,与临溪、西沱、鱼池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幅员面积只有9.7平方公里的绿色宜居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植被丰厚、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山涧三股清冽甘泉汩汩涌出,长流不息,因此得名山泉村。

儿时乐趣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一首儿时的歌谣,让我的思绪飞向那遥远的天际。

6岁时,父母扯上二尺蓝花布,给我缝了一个偏口袋。我揣上他们卖鸡鸭蛋换来的6块5角钱,高兴得一阵欢呼:“上学啰!上学啰!”

天刚蒙蒙亮,我便起了床。父亲背着柴禾、铺盖卷儿,我挎着花布偏口袋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走碑垭口,过烂坝,翻猪儿坡,下擦耳崖,终于,我们来到一个砖木结构大院子前。我当时就想,哦!这就是我要去的学校。

由于离家太远,我就暂住在学校左边的职工宿舍楼。舅舅当时是我的班主任老师,住在他对面方便照顾。那个年代的小孩儿适应性很强,我很快融入同学中。在学习上,我对语文情有独钟,喜欢听老师抑扬顿挫地念古诗,谈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不知是什么原因,上数学课时,我不是打瞌睡就是走神。

假期里,孩子们要放牛,找来一根长长的葛藤与牛绳绑在一起,另一头系在腰间,倒在草丛中就睡。一觉醒来,三五个人分工明确,大的去地里掰苞谷,吩咐小的去捡柴,回来后,大的烧苞谷。

家里的猪儿胃口好,老是说吃不饱,咕咕乱叫,伙伴们背好背篼,拿着镰刀三五相邀扯猪草去。到达目的地后,背篼一放,大家拿出事先带着的柴刀,钻进树林找一根合适的树枝削陀螺,扯根藤梗麻,然后找一根拇指粗、半米长的竹棍,将竹棍的一端系上藤梗麻,挽上陀螺用力一甩,几个人一起啪啪地抽打,看谁的陀螺转得越稳、越久,还让陀螺相互碰撞,比谁的威力大。一身泥,一身汗,尽情地享受陀螺赋予的乐趣。“糟了!天快黑了,猪的伙食还没有着落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慌乱之中,每个人钻进别人家种的油菜地,胡乱地扯一些杂草,剐一些油菜叶子回家,免不了又一顿臭骂。

一天傍晚,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老村长通知全村青壮年劳动力集合。我也想去,父母吓唬我,让我乖乖地待在家里,哪儿也别去。我望着昏黄的煤油灯上那几个鲜红透亮的花瓣发愣了许久许久,父母才回来。后来才知道,全村要投工出力砍伐树木做电桩,拉电线,装电灯。

王大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早些年去过万县(今万洲),看到人家那里红黄两根线,一颗泡儿,只要一跺脚,一拍巴掌,灯就亮堂堂的。他回家后买了几个灯头灯泡,上后山扯一捆打鼓藤,一头插进墙缝里,另一头连上灯头灯泡,在家里汗流浃背地忙碌了一整天,灯泡就是不亮。他感到很奇怪,想不通,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村民们积极投工投劳,砍伐树木做成电桩,然后抬着电桩翻山越岭,从山凳坡电站起将一根根电桩固定竖立,再拉着一根根长长的电线,喊着高亢整齐的号子,从这个山坡拉过那个山坡。

电来了!沉寂的山村一片沸腾,像过节一样,人人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年事已高的王大爷望着雪白的灯光,喃喃自语:“嗯,不错,就是这样,这灯光跟我当年去万县城里的灯光差不多,没想到这家伙要用电。据说电是靠水、靠风、靠煤燃烧用机器发的。怪不得我用打鼓藤插在墙缝里电灯不亮。电灯亮得发白,地上掉根针就捡得起来,安逸得很!”

又一年,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铁边槽几千年的沉寂,全区村民总动员,拉开了新修茨五公路的序幕。经1500多村民近2个月的艰辛奋战,一条4.5米宽的碎石路基初步形成。后期经过撒花泥,填片块,铺碎石,几百村民拉着大石磙来回反复碾压,终于,连接鱼池茨竹垭到王家五一桥的交通枢纽得以全线贯通。

通车当天,铁边槽的村民早早地站在公路的最高处翘首以待。

晌午,一个两旁横挂大幅标语的铁家伙冒着黑烟隆隆驶来,铁家伙上鼓乐阵阵,鞭炮齐鸣。我那时还认识几个字,就是害怕,离得太远,没看清。后来才知写的是:“热烈庆祝茨五公路胜利通车”。近了,更近了。“哦!那就是车呀。”我挤进人群,躲在大人后面,怯生生地说。

铁边槽的土特产,就是风。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披星戴月,周年复始的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一身素衣,一壶薄酒,一杯清茶,一床蓑衣、一顶斗笠就是全部。农闲时时节,扯节二根、藤梗麻,打五倍子,挖刺萝卜,砍通花梗卖。

黄金棍下出好人,在父母与老师的教育下,母亲拿走了洗得发白的花布偏口袋,将一件崭新的白衬衫与散发着墨香的录取通知书连同一只钢笔放进写有为人民服务的草绿色新书包里。我破天荒地考上了临溪中学,那个年头,考上初中在村中算是件喜事。

在临溪中学校学习期间,我老是往图书室跑,曾将一篇诗歌寄出去投稿。当诗歌获奖后,我便激发了写作灵感,做起了文学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名成家”,写出山泉的美丽风光。

春风拂面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吹进铁边槽的小山村。人们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都市正在搞建设,很多工厂急缺人才,建筑工地也缺青壮劳动力,在那里只要遵纪守法,勤劳苦干,到处都能挣到钱。在农村,有的是富余劳动力,却无从施展,有劲无处使,窝在家里挣不着钱。看着家乡摇摇欲坠的老土屋,妻儿身上的寒衣烂衫,人们思潮涌动,也开始收拾行囊,融入打工队伍,靠一双手,一股子劲儿,一个脚踏实地的心态,走出去。

他们靠山里人朴实善良的本质,很快就在外边站稳脚根,闯出一片天地。他们在外日晒雨淋,流血流汗,用在外拼搏的汗水与泪水汇集成财富,源源不断的带回家乡。

家乡荒草萋萋的土地坝、老土屋、老木房不见了,昔日的残垣断壁,破砖烂瓦早已不复存在。一座座干净整洁、清新优雅的砖瓦房拔地而起。山泉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铁边槽的公路,坡陡弯急,由于雨水冲刷、涵洞堵塞、碎石裸露,造成路面崎岖不平,偶尔才有一辆汽车经过。因为安全隐患较大,不具备客运条件,村民上街赶场不得不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出行极为不便。

槽房、胜利两村得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他们多方奔走呼吁以及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使得茨五公路全线硬化,达到通畅水平。至此,铁边槽也有了通向外面的客车。村民上街办事方便快捷,肩挑背扛、赶场打铁一天的日子已成为过去,到县城也只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在这时,胜利、槽房两村,合并为一体取名山泉村,在学校旁新建了村委办公楼,配置了现代化办公设施,硬化了篮球场,增加了体育器材,开通了“村村响”应急广播;还新修了卫生室,配备了签约医生,提供上门巡诊服务。

时代新歌

天气虽已入伏,当时山泉村的清早却带有丝丝凉意。此时,学校李老师已经在村委后边的辣椒地里除草。绿油油的小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清风吹拂,弯腰点头笑。地边竹架上那些青绿修长的豇豆、丝瓜、紫脸白肚皮的茄子、绿白相间的黄瓜以及臃肿肥大的冬瓜,还有那粗大的玉米棒子,都竟相绽放成熟的魅力,散发着悠香成熟的气息。李老师自己种的蔬菜,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基本能实现学校食堂自给自足,让孩子们吃得放心、长得更壮。

村民邓小玲,中等身材,个子清瘦,刘海下架着一副眼镜,文静秀气,但骨子里却有一股韧劲。她与先生谭勇一道回乡在贵林组柴湾投资40余万元建起一座500余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一次,我谈起了他们回乡的初衷。她说,身在异乡,有着对亲人的无尽牵挂。为了孩子教育和父母,她愿意回到家乡,引领大家增收致富。说话间,谭勇拉着一车玉米从外回来。谭勇说道,明年,他们将利用猪粪制成的有机肥,搭架子、种葡萄,还在葡萄树下建塘养鱼;同时整合那些闲置的土地,扩大辣椒种植规模,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

为了让山泉村有一个干净整洁的面貌,山泉村有了公益岗位人员、前端保洁员、护林员以及交通安全劝导员,全方位守护全村公路路面、森林、道路的干净卫生和交通安全,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现在的山泉村组组公路畅,户户便道通。山坪塘、灌排渠、安全饮水池不断改造提升,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全覆盖。脆红李,核桃,辣椒,烤烟等产业,规划合理、长短结合,加上山羊、中蜂、生猪等养殖业,让山泉村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同时,山泉村还规划新修双车道旅游路,为将来旅游业发展打下基础。

有了靓丽的面子,更需要深厚的底子来支撑。为了改变村民的陈规陋习,山泉村委组织在家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评比活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和村民互相监督作用,积极引导村民打扫室内外及周边环境卫生,让家家户户干净整洁,使山泉村有了一个干净、舒适的人居环境。

勤劳善良的山泉人民沐浴着党的阳光,幸福的生活着。这里山青水美、绿意盎然,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正散发着勃勃生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