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老地图 钩沉石柱史


石柱简明地图(1939年)

石柱县全图(1942年)

清乾隆石砫厅图

石砫直隶厅图(1816年)选自清嘉庆《四川通志》

清道光22年石砫全郡图

清道光22年石砫厅城郭图

石柱乡镇图(1939年)

黄玉才

舆图绘山川,方志载春秋。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我国地图测绘源远流长,西方先进的地图测绘技术传至明朝后,主要在传教士和少数知识分子之间传播,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全面掌握疆域幅员,维护国家统一,开始着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图实测工作。

据史料记载,石柱县古为“石砫县”,又称南宾县,古为《禹贡》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时属巴国“南极黔涪”领地。战国时期先后分属楚黔中地、秦黔中郡。秦至东汉年间以境内七曜山为界分属巴郡、黔中郡和临江县(今忠县)、涪陵县(今彭水县)。三国至十六国成(汉)时期属涪陵郡涪陵县。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巴郡(今重庆市)、临江郡之临江县(今忠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万州)之武宁县西界地,取南境宾服之意,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石砫宣抚司始理民事,隶重庆卫。天启元年(1621年)升为宣慰司,隶夔州府(今奉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归流,置石砫厅,仍隶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厅政区为洞源里、溪源里、石渠里三里十甲。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砫县,隶川东道。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先后隶四川省第八(署址酉阳)、第九(署址万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砫隶涪陵专区。1959年6月16日,国务院批准改石砫县为石柱县。1983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自治县成立庆典时间为1984年11月18日)。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后隶四川省、重庆市黔江地区(开发区),2000年7月直隶重庆市。

自唐武德二年建县,距今1400余年。但由于多种原因,清乾隆四十年前无县志流传。现存石柱厅同知王萦绪,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编撰付梓《石砫厅志》刻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柱直隶厅同知王槐龄编撰《补辑石砫厅新志》十三卷;光绪十九年(1892年),石柱直隶厅同知刘廷恕辑成《石砫厅志舆图》绘图23幅;清宣统元年(1909年),乡贡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共同编定了《石砫厅乡土志》三十六章。

清朝地图测绘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结束,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测绘,在世界大地三角测量史上也是规模空前。这次全国测绘的成果,集结为“殿板”《皇舆全览图》。

《皇舆全览图》,又名《皇舆遍览全图》,木刻墨印设色,板框210cm ×226cm,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内府刻本,是康熙朝绘制全国舆图中刊刻年代较早而又罕见的善本舆地图。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乾隆年间又继续进行实地测绘,有些地区则根据有关地理资料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展,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完成了《乾隆十三排地图》(即《乾隆内府舆图》)。《乾隆内府舆图》图幅比《皇舆全览图》增加了一倍以上,北至北冰洋,南至印度洋,西达红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实际上是一幅亚洲大陆全图。

清代实测地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存清代石柱县古地图有四川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清乾隆《石砫司全图》,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大清一统志》石砫厅图,清嘉庆石砫厅图,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砫全郡形图,石砫厅全城郭图等地图。

从清乾隆《石砫司全图》得知,测绘该图时,石柱还是世袭土司制度,用山水形象绘法,描绘出石砫司城廓图,绘有山川河流、地理边界等地理信息。图上标注万寿山、鼓楼山、凤凰山、插旗山、斑布山,冷箐溪、龙嘴溪、江池溪、葫芦溪、清水潭,三教寺等地理信息。该图标注《石砫司》,测绘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前,因乾隆二十二年改土归流,置石砫厅,改世袭土司制度为流官治理,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大清一统志》石砫厅图描绘较为简略,仅标石砫厅、鼓楼山、凤凰山、斑布山、石凉伞山等信息。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四川通志》石砫厅图标注的山川、乡场等地理信息更加详细:主要山脉有石柱山、鼓楼山、斑布山、大风门山、马头山、万聚山、凤凰山、万安山、方斗山、凉伞山。主要河流冷清溪、三江溪、后河、龙嘴溪、漆菌河、龙潭、葫芦溪、麝香溪。石砫厅、马武坝、沙子关、石潼关、临溪场、西界沱、沿溪、洋渡溪、三根树等地名描绘形象生动。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石砫厅图,标注乡场地名和里程:厅城至大河嘴30里,河坝场40里,蚕溪场70里,平溪口80里,青杠园90里,湖镇场180里,临溪场240里,河嘴场280里,悦来场100里,鱼池坝120里……同时标注石砫厅、沙子关、中坝场、西界沱场巡检署、宾河等地名,并标注东至湖北利川界,南至彭水界,西至丰都界,北至万县界。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砫直隶厅同知王槐龄编撰《补辑石砫厅新志》记载:东380里至湖北施南府利川县界,东南近150里、南180至彭水县界,西南近30里、西220里至丰都县界,西北100里、北100里至忠州界,东北200里至万县界。约计广500里,袤280里……境界内皆有丰都县交插之地,盖南宾故地,前明并入丰邑者也。

同时,记载市场塘汛:城东为庙坝场,又东石家坝,又东南过三块石为黄水坝(产黄连处)置塘汛后改置老土地场。又东南仓坪场,城东南为龙潭子(即龙潭映月处也,嘉庆三年没于水,今废)。又东大河嘴,又东南蒿枝坝。城南无大场,居民贸易,赴丰属双河场。城西南为下路坝,逾大小风门为双流坝。大风门在厅治南140里,其门在峻岭之上,两面石崖,仅可鱼贯而行。过门后建瓴而下陡峻,十余里直抵双流坝,方入坦途……

清光绪十九年(1892年),石柱直隶厅同知刘廷恕辑成《石柱厅志舆图》绘图23幅,分别为:石柱全郡形图、石砫厅城廓图、石砫水源图、万寿亭图、石砫直隶厅署图、照磨厅署图、砫署图、学署图、文庙图、文昌宫图、武庙图、明太保忠贞侯秦夫人庙图、试院图、南宾书院图、石砫擎天、凤凰叠嶂、旗山点翠、带水拖蓝、仙迹摹崖、倚天积雪、平潭映月、西界沱舆图、马武坝舆图,描绘了距今300年的石砫厅城廓、寺院、堂庙、亭台、楼阁风貌,弥补了厅志有文无图的缺憾,成为宝贵的地理信息图。

民国时期,地图的测绘技术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比例尺的运用更是让地图告别了“示意图”阶段。

从几幅民国年间的石砫地图可以看出辖区变化。1942年石砫、丰都、忠县3县清理“插花飞地”:石砫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1-8保,沙谷乡第9保,划交丰都县.共15保,1765户,9044人。丰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1保,德建乡第6-14保,平安乡3、4、5保,太平乡第1保的1-5甲,划交石砫县。共1区9乡,69保,7276户,37285人。石柱县将长江边的洋渡镇划归忠县。

地图记录时代变迁,地图上的古地名是见证城市历史的活化石,见证了一方水土的沧桑和辉煌。2021年1月,古地名石砫、西界沱入选重庆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长期保留。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