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书写奋斗青春 ——访“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石君

p4_s.jpg

石君(左二)到群众家中宣传帮扶政策

记者马瑗文/图

2013年6月从长江师范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后,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沿溪镇一干就是9年,从懵懂新手到行家里手,在最美好的年华,她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她就是沿溪镇农服中心、党政办负责人石君。

今年6月,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布2022年重庆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名单,石君光荣上榜。在基层的9年光阴,见证着她的青春与热情,记录着她的成长与收获。

选择基层

在一线绽放芳华

2013年,石君大学毕业后,通过“西部计划”来到沿溪镇参加工作。2014年,她又当上了沿溪镇陡岩村的村官。外出务工人员多、本村青壮年不足、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如何帮助村民摆脱贫困等,都考验着这位村民眼里的“娃娃”干部。

陡岩村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891户2552人。曾经的陡岩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里都是土路,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不堪,到处是户外旱厕、臭水坑……”刚来时的情景,石君至今历历在目,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石君将村民当朋友、当长辈,虚心向同事学习,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乡村治理方法。

2015年,脱贫攻坚进入新的阶段,贫困大学生“雨露计划”资助政策等一大批扶贫新政策密集出台,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知晓并享受政策,石君对照台账,给“可疑”人员逐一打电话,向他们宣传政策,确保家喻户晓。起初,她总是被群众当成骗子,刚接通电话就被挂掉。

“打电话不行就去家里给他们讲,说一遍不懂就说两遍、三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石君说,有些事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但是对困难群众来说就是大事。所以,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多和老百姓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特别是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困难群众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福利。

坚守基层

写就不平凡华章

2016年“西部计划”服务期结束后,一道“并肩作战”的志愿者奔赴各个新的岗位。面对熟悉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工作,石君不愿离开沿溪镇。2017年村官考核合格转正后,石君选择留在沿溪镇政府担任扶贫专干。

当时,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为制定精准可行的帮扶措施,石君白天泡在村上,逐户走访了解贫困户实际需求、征询群众意见,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恶补扶贫政策等业务知识。在脱贫攻坚路上,她用双脚丈量了沿溪镇各个村(社区)的沟沟坎坎,她一心想着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陡岩村建卡贫困户谭逢海次子谭贵华因病身亡,儿媳丢下年仅7岁的孙女外出,从此便由老两口独自抚养孙女。平日里,两个老人忙于农活,又不懂得教育方法,疏忽了对孙女谭程的管教,导致孙女变得越来越调皮,在学校里也不合群。对此,谭逢海夫妇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在了解情况后,石君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谭程进行心理辅导,一有时间就去看望她,陪她玩、陪她聊天,还不时送去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

石君的暖心关爱,深深打动了谭程。“她对我非常好,经常来看我,和我说说话,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家人了。”谭程告诉记者,她现在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沿溪镇年度扶贫工作考核多次名列前茅,2021年,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作为先进集体的一员,石君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谋划思路、贡献“金点子”,为沿溪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汗水。

热爱基层

坚持成最美风景

沿溪镇清明村村民张仁华谈起石君,有说不完的话。

“我是在政府申请小额信贷时认识的石君,当时,我想扩大中蜂养殖规模,正在为资金发愁,是她耐心细致地帮我填报申请资料,后来又帮我找来技术人员,教我养殖技术,还帮我在网上卖蜂蜜。”张仁华说,“为了帮助我找销路,石君不知道用了多少方法,现在我家的蜂蜜卖到了西安、成都、深圳、重庆主城等城市,县内也有许多朋友慕名而来,我非常感谢她。”

在基层工作9年,石君将青春和梦想书写在山间田野上,播种希望,默默耕耘。她用心帮扶每一户贫困户,努力解决群众困难,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变“输血”为“造血”,终于结出了脱贫致富的“幸福果”,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石君表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只有扎根基层沃土,增长见识和才干,才能绽放出最美的青春,今后将继续好好工作,多为老百姓做实事。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