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劳动、吃大锅饭、挣工分……这个地方又回到集体生产时代? 宝坪村的秘密

记者 岳良芬 梁德风 余贺璐

又是一年“双抢”季,农民抢时分外忙。伴随着初夏的风,海拔较高的万安街道宝坪村也开始忙碌起来。一大片梯田里,几十个人集中在一起劳动:有的在用微耕机耕田,有的在掏水田边沟,有的在移栽水稻苗,有的在清除撂荒田里的杂草……此情此景,让人恍若隔世,穿越时空回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千军万马战山川,试把山河重安排”的农村集体生产时代。

找路子,传统农业变特色产业

宝坪村是万安街道乡村振兴示范村,也是美丽乡村示范村,距离县城15公里,是万安街道最偏远的一个村。全村总人口708户2128人,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耕地面积4260亩,林地面积1.3万余亩。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养殖猪、牛、羊以及外出务工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进城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剩余劳动力严重不足,村里多数田地被撂荒,有的甚至撂荒了七八年,里面长出的杂草比人还高。

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今年以来,宝坪村“两委”不断强化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盘活用好撂荒地,克服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带领村民积极参与发展集体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兴旺。

宝坪村土地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气候、水质俱佳,当地村民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且该村生产的大米色泽银润、颗粒饱满、口感绵软,以生态种植、生长周期长而闻名。特别是以该村小地名命名的“东流水大米”一度声名远扬,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石柱县要求农村要进一步盘活用好撂荒地,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宝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建玲说,“作为农业基础较好的宝坪村,义不容辞应该搞好粮食种植。”加之该村地处石柱城周,离县城车程仅10余分钟,方便消费者购买及运输粮食。经村“两委”讨论决定走以发展大米为主,鸡鸭、禽蛋、腊肉等为辅的高山生态农特产业路线,以生鲜为特色,以“传统农耕文化+现代信息化销售”为抓手,将宝坪村打造成为石柱县城的“近郊粮仓”。

这一决定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适合当地种植的才是好的产业,我们宝坪地势那么高,大米那么香,发展水稻产业准没错,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今年,宝坪村计划种植稻田1000亩(村集体种植300亩,农户种植700亩),年产量可达100万斤。

挣工分,撂荒田地变万顷良田

为了发展水稻产业,宝坪村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趋势严重,宝坪村也未能幸免,该村虽有户籍人口2128人,但是常年在家人口不足300人,且多数为老弱病残者,因此村里多数土地撂荒。土地是村集体经济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更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最主要的资源。所以,要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首先要克服劳动力不足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万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村“两委”在深入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集体统管+农户承包”的形式,一方面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积极耕种田地,而针对无劳动能力或无人耕种的田地由村集体统一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采取“六统一”的方式(即统一开荒、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群众投劳、统一订单收购、统一集体分红),让撂荒田地得到有效利用。

具体来说,就是村集体种植的水稻示范片,由村集体组织劳动力统一开荒、种田、管护、收割,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按工种和时长记工分,集体产生收益后,务工群众用工分即可兑换工资和获得分红。散户种植的水稻,也要按照村集体种植水稻的技术标准,由村集体统一采购种子、肥料等物资,最后对达到标准的稻谷实行统一收购。

村里为切实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村“两委”先期筛选出村里的“四类人群”(即已脱贫户、残疾户、特困户、低保户)100余人,每天组织他们集体劳动、集体用餐、人人挣工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很高。

村民谭奇兵的妻子20多年前就去世了,后来大儿子又因意外去世,一个人生活多年。他说,现在这种集体劳动的方式,让他重新找到了组织、找到了靠山,内心也不再孤寂了。

起初,也有村民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大家干得不错,一些不是“四类人群”的村民也主动加入到村集体劳动中。村民谭大姐就是其中之一,她说:“村里搞这么大的产业,还是想把村里搞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嘛。我也是村里的人,为了村里的发展我别的不会,出工出力还是一把好手呢!”

这些参加劳动的村民中,年龄都在50多岁至70多岁之间,但他们精神矍铄、干劲十足,干起农活来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午饭时间,大家一起到村集体食堂用餐。大家8个人围一桌,围坐了好几桌,他们边吃边谈论着,气氛十分融洽。村民冉启武乐呵呵地说:“我单身一人,像这样集体吃饭的快乐,以前要等村里有红白喜事才有。而今我天天参加村集体劳动,既挣得了工分,又能天天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一举两得也!”

办企业,种粮农户变股东

马建玲是县人大代表,2012年-2017年还是市人大代表。她头脑灵活,群众基础好,一心想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一次县级部门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到村里调研,她向其汇报了村里打算发展水稻产业的想法,得到了认可。随后,大家一致认为单纯种植稻谷效益较低,不仅农民赚不到钱,村集体也没有收入。“不如我们自己办公司加工大米吧,农户的销路有保证,我们村集体还能获取利润,以后村上就有更多的钱给群众办事了。”马建玲说。

说干就干,街道办立即启动宝坪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同时积极争取到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用以发展产业。今年2月,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宝坪村成立了万安街道第一家村办企业——重庆万红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秉承“坚持原创、自主经营”原则,采取“村集体+农户”合股联营的方式,让参与产业发展的每一户农民都成为股东,由村集体控股,村集体收益部分的10%直接用于种粮农户分红。

注册了企业,如何管理是关键。街道相关负责人与村“两委”多次进行协商讨论,得出走公司化运营、民主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建立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完善监督机制,以村民为主成立监事会,对村办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为此,村上组织召开了两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民主选举产生了村办企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理事会成员由村支部书记、村支部副书记和村文书兼任;监事会成员由两名党员群众和一名普通群众组成。

此外,村里还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其他人员为成员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厘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切实做到责任、措施、投入到位,并做好思想发动,认真谋划经营、发展模式,严格财经纪律,实现村集体经济管理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尤其在村集体财务管理上,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收支审批,努力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村办企业和村委账务实行“两本台账”。严格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公开相关信息。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进一步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村集体管理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这样一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内生动力,又保证了扶持资金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最大作用。

树品牌,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

宝坪村生产的稻谷和大米经专业机构检测,其含锌量分别为每千克18.8毫克、13.2毫克。因此,该村的大米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么好的大米,如何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呢?

街道办协助宝坪村“两委”已经注册高山农业类商标,目前已申请谷制品类“万秾森”和新鲜蔬菜、动物食品类“虹椿树”两个商标,均可投入使用。

另外,街道办还协助宝坪村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获取补贴资金用于村办企业硬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齐加工、包装、储物、办公等设施设备;聘请专业公司精心设计产品包装及logo,对产品展示区做形象打造,并设置农耕文化展示区域。软件方面,制定公司章程,完善管理制度,与股民签订合股联营协议,明确责任和利益分配机制,签订劳务聘用、房屋租赁等合同。

产品销售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按照“专人收购-统一入库-加工包装-网络接单-及时配送”的流程,落实业务娴熟的人员担任库管和网络操作员,售卖产品均采取现制现售的方式,与专业的物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最大限度保证食品安全和新鲜。

“我们这样做旨在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村集体收入,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有钱办事’。”马建玲介绍,经过3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集体资本逐年增加,不断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管理的支出需要。他们计划到2025年底,力争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从产生经济收益起,坚持每年一分红,村集体收入部分的40%用于继续投产,20%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15%用于党建,10%用于扶贫济困,10%用于种粮户分红,5%用于监事会、理事会工作。

马建玲说,这种“公司化运营、民主化管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信心满满,到了秋天稻谷成熟时,一定会获得丰收。

站在开垦出来的撂荒田边,马建玲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也许她已看到:秋天的梯田里一片金黄,成片的稻谷正在风中摇曳,人们正在欢声笑语中收割稻子;村办企业里,人们正在打包装箱,准备将包装精致的优质大米销往全国各地;村委会里,人们正在召开分红大会,个个喜笑颜开、满脸幸福……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