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酿成蜜


中蜂标准示范场

华溪村蜜蜂示范场

李子花开引蜂来 通讯员 吴新民 摄

中蜂药用蜜源植物种植基地

蜂农正在制作蜂桶

孩子们在蜜蜂科普馆学习知识 重报记者 龙帆 郑宇 摄

中蜂系列产品

通讯员 陈刚权

引子

2021年3月9日,中国养蜂学会组织召开八届八次理事长视频办公会,研究2021年“世界蜜蜂日(5·20)”中国主会场申办事宜。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领导、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参与竞争申报的重庆市石柱县、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相关负责人,共同参加视频会议。

据介绍,石柱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优质蜜源植物有22种,培植优质蜜源植物80余万亩;中蜂产业已纳入重庆市重点项目“4个30万”农业工程,产业覆盖全县33个乡镇、7000余户蜂农,饲养规模13.8万余群,产蜜690吨,2020年中蜂产值达5.2亿元;按照“好看、好玩、好吃”的发展思路,打造“蜜乐园”主题院落,创建“蜜蜂人家”100余家,淬炼形成了“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乐享蜂蜜甜”的新时代石柱精神。

经过会议反复讨论,中国养蜂学会理事长办公会决定,2021年“世界蜜蜂日(5·20)”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举办。

从历史走来

不论平地与大山,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代诗人罗隐,这样赞誉蜜蜂的奉献精神。

花园里,田野中,树林间,只要有花儿的地方,都会有蜜蜂的身影。它们穿梭在花朵之间,一点一点地采集花粉,酿成蜜糖。

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以前,蜂蜜是人类唯一的甜味剂。中国养蜂历史悠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蜜”字,证明早在3000年前,人们已开始取食蜂蜜。

“远方诸山蜜蜡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持器归。”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人工养殖蜜蜂的经过。

一对高耸的石柱,静静地背依万寿山。石者,坚忍不拔;柱者,堪当重任。“石柱擎天”,孕育了土家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向上精神。

石柱,古为《禹贡》梁州之域,三国以后隶属涪陵郡,隋唐归临州(忠州)。

“涪陵郡,巴之南鄙,从枳南入,溯舟涪水。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南阳国志》中记载,石柱养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蜂,昆虫中霸主之一,翼薄能飞,尾有毒刺,食花粉花蜜,营巢群居,雌蜂为王,专事产卵,雄峰为臣,专事交配,工蜂为民,筑巢、采花粉花蜜或杂役,分工明确,秩序井然,遇袭群起而攻,虎豹不能敌,惟人可火攻灭之。县境有蜜蜂、毒蜂两大类,蜜蜂尾部蜇针有倒刺,蜇人后蜇针及肛部扯脱,随后死。毒蜂蜇人后毒刺不脱,可连续蜇刺,多有伤人致死者。蜜蜂有家蜜蜂、地蜜蜂、岩蜜蜂、竹蜜蜂四种。家蜜蜂产蜜能力强,人招引以木桶喂养,伺机取蜜;地蜜蜂比家蜜蜂体形略小,喜在土洞中结巢酿蜜;岩蜜蜂体形比家蜜蜂略大,在悬崖石洞中结巢酿蜜,颇难采得;竹蜜蜂体形最小,结巢竹枝上,大若鸡卵,产蜜甚少。我县养家蜜蜂者颇多,常年保持5000-8000群,产蜜10余万市斤,以中山区蜂蜜品质最佳。”民国《石砫县志》,对“蜂”作了如此详尽的记载,表明在20世纪初期,石柱就已养蜂数千群,产蜜5万余公斤。石柱人,喜养蜜蜂,好食蜂蜜。

在山涧繁衍

方斗山,七曜山,两山排列;龙河,长江,山里山外。有山有水,森林茂密,百花争艳,蜂蝶飞舞。岩洞口,屋檐下,一个圆桶,几个小孔,一群蜜蜂,飞进飞出。

时间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柱山区的农户,住的是木板房,吃的是“三大坨”,红苕、洋芋、苞谷是生活的主食,足不出山,生活还得天天过。日子再清苦,也要给生活添点“佐料”。没钱买来计划食品,自己设法去种养。

养蜂,石柱人早有习惯。“选岩嵌放桶招蜂”是有心人的技巧活儿。空桶来了蜜蜂,说明你运气好;桶中蜜蜂跑了,不要怨天尤人, “黑毛猪儿家家有”,你说花间那只蜜蜂是你家的?蜂来蜂去,蜜蜂在山涧自然繁衍,土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滋味。

1976年,我县引进了一批蜜蜂,县畜牧兽医站还配备一名专职养蜂技术干部,巡回指导养蜂户的技术,商业部门给养蜂户专供白糖,解决蜜蜂的越冬饲料。发展养蜂业,石柱从这时开始。

1985年,石柱养蜂规模发展到8000多群,产蜜5.2万公斤。传统养蜂,靠天收成,发展缓慢,效益不高。到2005年,全县养蜂不超过1万群。

发展中前进

2006年,我县又引进龙头企业——重庆千野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鱼池镇建成年产120吨蜂产品加工厂和石柱种蜂繁育场。有了种蜂场,“公司+协会+大户”的生产模式,成了养蜂业发展的助推器。推广庭院养蜂,靠近蜂种场的鱼池率先行动,城周的南宾、大歇、下路、三河跟进补发,靠近长江的沿溪、王场也不示弱,3吨紫云英种子打造花海作蜜源,31吨白糖让蜜蜂越冬。一年下来,种蜂场为10个乡镇(街道)的266个养蜂户供种蜂1545群,全县蜜蜂养殖量猛增到17361群,2007年产蜜39.4万公斤。

农户要增收,中蜂来帮助。2010年,我县中蜂发展迎来历史机遇。县财政局按比例补助,共计投资260多万元,在中益乡华溪村建成存栏1000群中蜂标准化中蜂原种场,年均可提供种蜂2万群;在技术上,推广以“一改五推三防”为主的中蜂原生态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并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握蜜蜂产业品质取胜理念,启动蜜蜂产业品牌认证申报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带动,使养蜂业实现产业化发展。2013年,我县采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规模养殖园、发展中蜂养殖家庭农场等办法,在全县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到2014年,我县有中蜂原种场2个、中蜂龙头企业1个、中蜂专业合作社5个、1000以上的规模养殖园7个、100群以上的中蜂家庭农场8个,全县养蜂农户达4500多户,养蜂5.8万多群。

众享蜂蜜甜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

发展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几十年的扶贫实践证明:做好了产业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围绕精准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难,全县规划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兔子为主的草食牲畜、以莼菜为主的高山果蔬等优势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蜂、冷水鱼、烤烟、康养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组成的“4+X”效益农业产业体系。我县将中蜂产业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首,构建“栽果树、中药材、养中蜂”的综合立体发展模式,以七曜山、方斗山为中蜂产业发展带,以中益、桥头、沙子、马武、金铃、金竹、龙潭、六塘、冷水、河嘴、鱼池等乡镇为中蜂产业重点乡镇布局,以抓贫困户、养殖大户为重点,以规范化、科学化饲养为核心,以促进农户增收、贫困户脱贫为目的,大力发展中蜂产业。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石柱中蜂产业已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7000余户蜂农,饲养规模13.8万群。建成保种场2个、良繁场5个、高品质蜂蜜溯源基地5个、标准示范场10个,培引加工企业4家,注册有“三峡蜜罐”“中益土蜂蜜”等商标品牌,2020年产值达5.2亿元,带动102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中蜂产业,成为百姓的甜蜜事业!

绘制新蓝图

养蜂不占耕地,养蜂不耗粮食,养蜂不污染环境,养蜂还能使作物自然授粉,促进植物多样性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养蜂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8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蜂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到2022年,养蜂业实现“18530”目标,全县中蜂养殖量达到18万群,养蜂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种植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蜜源植物30万亩。

“十四五”期间,石柱将中蜂产业发展,作为全县“4个30万”产业发展工程之一,形成30万群的中蜂养殖量,10亿级的中蜂产业链;以中益乡、桥头镇、沙子镇等龙河沿岸区域为载体,完善蜜蜂繁育基地生产功能,提升蜂蜜加工厂生产功能、产品研发力,打造国家级中蜂产业园。到2025年,新种植优质蜜源植物6万亩,建设中蜂保种场1个、中蜂标准化示范场23个、成熟蜜源基地42个,建立蜜蜂授粉基地5个,培育养蜂专业合作社45家,成功创建石柱县“中华蜜蜂之乡”及“重庆养蜂大县”。

尾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三月的石柱,山花烂漫,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农人在地里忙碌耕作,踏春的游人在阳光下笑逐颜开。

方斗山下,七曜山麓,龙河岸边。一队队少年儿童,走出教室,走进蜂场,来到田间,面对面实地开展“关爱蜜蜂,保护地球”素质教育活动。讲解蜜蜂科普知识,传授蜜蜂养殖技术,保护蜜蜂从孩子抓起,中华蜜蜂产业,后继有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本报资料图片)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