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建“三桥”支部 破“三大”难题

szb0507001_006_01_s.jpg

“三桥”党建展室成“打卡点”

记者 隆太良 通讯员 巫保健 文/图

今年以来,桥头镇坚持问题导向,在桥头村创新打造“党建为引、群众为根、发展为本”的“三桥”党支部,激发干群合力,推动强村富民,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桥头堡”。

搭建“回乡桥”

破解“力量薄弱”问题

为解决“力量薄弱”问题,桥头村实施“三引”举措,把支部旗帜树起来,把各方力量聚起来,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引能人、强支部。桥头村回引优秀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成为党组织“带头人”,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推动支部建设向年轻化、知识型转变。去年以来,回引1名专科学历的年轻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5名支委委员有3人是大专以上学历,支部班子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1岁降到38岁。

引乡贤、馈家乡。桥头村建立乡贤信息库,搭建回引大平台,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情感沟通,鼓励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为全村发展献计献策、添砖加瓦。目前,信息库里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乡贤98人,已回引乡贤9人,回引资金2000余万元。

引外援、聚合力。桥头村用好用足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区县结对帮扶、乡村振兴集团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力量,全力打通招商引资渠道,引聚各方资源,让外援力量成为桥头村乡村振兴的“自家人”。目前,已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招引企业7家。

搭建“连心桥”

破解“动力不足”问题

为解决“动力不足”问题,桥头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从思想凝聚、情感教育、技能赋予方面,不断增强群众的发展动力。

“小积分”大治理。桥头村把乡村振兴“要干的”“想干的”“不能干的”各类工作进行具体化,联合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石柱支行建立“乡村振兴积分银行”,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引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目前,全村参与积分银行农户474户,累计积分4万余分。 

“贵和法”化纠纷。桥头村设立“贵和工作室”,组建党员干部、乡贤能人、职业律师等为主的“贵和调解队”,负责接访群众和化解纠纷,今年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

“农家班”强技能。桥头村组建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队伍,定期开展“农家班”技能培训,把农业实用技术送到村组、院坝、田间地头,有效提升了群众想干事、能干事的信心。今年以来,已开展果蔬种植、民宿餐饮等培训8期,参与技能培训180人次。

搭建“致富桥”

破解“长效增收难”问题

为破解“长效增收难”问题,桥头村坚持守牢“三条底线”、探索构建“三级体系”、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引领带动广大村民创业致富、持续增收。

守牢“三条底线”。桥头村守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返贫风险”三条底线,细化明确农旅融合发展的村级定位,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达1412亩,耕地连作面积累计在1500亩以上,全村474户1106人无一返贫致贫。

力推“三变”改革。桥头村依托镇级乡村振兴服务公司为核心的“镇、村、社会主体”三元经营发展体系,力推“三变”改革,通过镇级组建公司集中管理、统一运营,村级盘活资产、利益共享,招引社会主体配套服务、发展共赢的方式,确保全村每一个示范产业都有市场主体参与、都有集体经济效益、都能赋予群众实惠,形成集体经济、社会主体、农户多赢局面。

壮大“三大产业”。今年以来,桥头村大力发展产量高、品质好,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水稻产业800亩;探索发展吃、住、玩多元服务相结合的民宿旅游,实现梯级布点、全域覆盖,目前已打造民宿4家,带动群众就近就业50余人;鼓励村级企业、合作社拓展电商产业,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村级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00余万元。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