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盐古道上的金铃乡

szb0428004_001_01_s.jpg

油罐沟峡谷 梁德风 摄

“嫦娥”在“广寒宫”起舞 吴新民 摄

金铃场镇新貌 梁德风 摄

    

獐子岩风光 廖禾 摄

● 罗涌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古代巴人在武陵山这条民族走廊里开凿出一条条人行路,有的路变成了连接成都平原和两湖平原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民间称为“巴盐古道”。因为战略需要,国家曾启用巴盐古道,规模性运输盐巴、铁和粮食,被研究学者赞誉为“武陵山北纬30°的金丝带”“中国第三大古道”等。沿着这些古道,衍生了聚落和场镇。金铃乡,处在我县东部的古盐道上,是渝鄂边陲小镇。据当地人讲述,在公路未通达之前,主要靠古盐道连通外界,境内的“连三冲”最为险峻。民间有顺口溜云:“坡栈不住,难上盐大路。坡栈是个名,连三冲累死人。”意即连三冲下有客栈名“坡栈”,“背脚子”“挑子客”不住一宿,难以翻过此山。这是民间传说对古盐道最直接的表达。金铃乡就是巴盐古道的活化石,有着负重远行的沧桑历史,也书写着时代发展的强音。

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多数因时间久远而颓败,也随着城镇化进程消失。在金铃乡,传统村落却保存下来,且集中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金铃乡四个村,就有银杏、石笋、响水三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是古盐道上的宝贵遗产,土家人营造技艺的杰作。

银杏村,因为活化石银杏树多而得名,该村余家院子,是土家聚落的完整遗存。银杏村于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2020年又入选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名单。在金铃乡的绿水青山中,这样的土家建筑群,响水村老窖、新店以及石笋村的白果坝等多处民居,都保存完好,而且为全木结构吊脚楼。

余家院子,坐落于银杏村的岩溶槽谷之底。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如世外桃源般宁静。在银杏村,彭、余为全村大姓。余家院子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保留了干栏式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余家院子人,也传承了浓郁的土家民族风俗。

石笋村则处于古盐道连三冲上,半山腰有一山,如竹笋初露,凸起于众山之中,昂头向上。因为山高坡陡,路人难以登攀,村里便有客栈和幺店子,也就是现在传统村落的原始聚落。

一个偏远落后的边陲小镇,为何传统村落集中呈现呢?除了巴盐古道的贡献之外,还与金铃乡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县乡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南宾县,将部分县地并入丰都县,设南宾里,即民国时期的桥头区,为丰都县辖四个里之一,领十甲。从此时开始,南宾里属丰都县管辖。1937年,桥头属丰都县第四区,习惯称为桥头区(丰都县共辖4个区)。而金铃乡地属于桥头区。1942年,石柱县和丰都县调整边界,桥头区划归石柱管辖。因此,在连续长达561年的时间里,金铃乡为丰都县辖。

金铃乡,因为巴盐古道,经济强劲,民族融合,又因管辖不同,深受长江文化、汉文化影响,使这里民族交融、文化碰撞更加激烈,也加速文明进步。

火塘·老板凳

火塘是土家人的窝,土家人的魂。

农户家里,至今仍有火塘。一般建在略靠窗边,四四方方一个大土坑,石头镶嵌四周,坑中燃木,发出猩红的光,不时火星上冲。在火塘正上方,吊着铁钩,称之为“火冲”,也叫“冲搭钩”,可上下伸缩,火冲下挂着水壶。火冲在过去有木制的,外面套上竹筒,现在基本改为铁制。土家人过去使用的是通体黑色的铁鼎罐,现在很少见,有的丢弃在杂物间,锈迹斑斑。这种典型的农家器皿,就要消失了。

这里处在七曜山上,海拔高,气候寒冷,金铃人一年有近半的时间都会烤火。他们围坐火塘边,还可以商议村务,处理民事纠纷,叫“火塘会”。

火塘边安放着四条近两米长,高度和宽度为二十公分的木凳,比山外的木凳明显矮而宽,凳面磨得锃亮,可以围坐十余人。木凳厚重,有的已经用过几代人,是名副其实的“老板凳”。土家人热情好客,逢年过节,围着火塘老板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摆着龙门阵,不分老幼,不分等级,吃得喜笑颜开,喝得酣畅淋漓,无拘无束,自得其乐。

金铃的火炉叫“火塘”,金铃的木凳叫“老板凳”,如此称呼,不仅精准,而且生动形象,也只有这样的称呼,才体现金铃人发自肺腑的喜爱,凸显其深沉而厚重的历史积淀。

开山脑壳·瓦片肉

在这里居住的土家山民,家里必备过冬的腊肉。就在火塘的上方悬挂,黑黝黝的肉质,油光发亮,让人垂涎欲滴。 由于这里交通不便,加之严寒的气候条件,金铃人世代传承着做腊肉吃腊肉的习惯。

柴火熏烤的腊肉,味道独特,保存时间长,但因水分减少,变得坚硬,要吃腊肉,就得用斧头剁。剁小的腊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坨子肉,肉皮黑褐,形色如斧子头部。因为当地人称斧子为“开山”,头为“脑壳”,斧头肉也叫“开山脑壳”。腊肉在火塘经慢火炖熟后,一家人便开始吃,当然也拌有野生竹笋、天麻、山菌等。也只有走进金铃人家,才能品尝到如此鲜美的“山珍火锅”。

有尊贵的客人到访,除了吃“开山脑壳”,还有特制的一大盘腊肉。将煮熟的腊肉剔除骨头,一片一片切下,放置盘中,整整齐齐堆码,状如瓦片,土家族人戏称“瓦片肉”。按照祖上规矩,“瓦片肉”不能切小切薄,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这是时代的产物,靠体力劳动生存的人,或者长年当“背脚子”的人,当然喜欢膘肥厚实的“瓦片肉”。但时代已经变化,现在基本不做“瓦片肉”,即使做了,也会切成薄片,没有人还有大片大片夹吃“瓦片肉”的海量。

“开山脑壳”和“瓦片肉”,恰恰印证了巴盐古道上金铃人的淳朴、豪放与厚道。

“神兵”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在金铃乡留下丰富的史料,那就是被称为“神兵”队的农民武装组织。在民国时期,“神兵”在农民李宽文率领下,攻打桥头区大地主杨开甲,动摇了杨家在桥头区的封建统辖势力。民国时期,“神兵”队在金铃乡也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录。

朱清武是金铃坝贫苦农民。1930年,朱清武、张胜科、吴正友三人假借神旨,在金铃坝白岩洞组织当地贫苦农民200余人,建立“神兵”队,提出“抗捐、灭税、打官兵”的口号,矛头直指官府、地主恶霸和土匪。1931年夏,朱清武率领200余名神兵攻打利川县忠路区一支保安队,取得初步胜利。1933年,“神兵”队发展到600余人。10月,攻打驻扎在新场(现新乐乡)的军阀何金鳌部,将何金鳌部赶出新场。1934年3月,朱清武领导的“神兵”队被红七师二十一团书记长傅忠海改编为红军游击队。5月,在游击队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工农鄂川边游击总队,朱清武任总队长。不久,经由傅忠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傅忠海、朱清武率领鄂川边游击总队,在利(川)石(柱)边区开展打富济贫和发动群众的斗争。6月,鄂川边游击总队与鄂川边红军独立团在利川县老屋基龙乡台会合。在大沙溪肃反时,朱清武被错杀,时年59岁。

金铃乡响水村还立有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遗址石碑。

石达开的传说

金铃乡石笋村山顶上有一个溶洞,洞口石壁上写着“太平天国,天下太平”八个大字。当地村民讲述,此洞是太平天国时候的兵工厂。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部队到达石柱,并在石柱驻扎了一段时间。这期间,有一支几十人的小分队到金铃,并在山洞里驻扎下来熬硝造火药。石达开率大部队离开石柱时,这支小分队没有跟随撤离,而是留在了洞内。他们在洞口石壁上写下了“太平天国”四个大字,以洞为营,长期驻扎。从此,当地人将“硝洞”改称“太平洞”。

因为没有随大部队转移,或者石达开战败,这支小分队留在硝洞,依靠洞内丰富的硝,制造火药,出售为生,从不扰民。后来,匪患四起,硝洞为土匪占据,危害一方,当地老百姓配合官府予以剿灭。因为洞口为直立,村民便用巨木石头塞填,至今没有打开,只能在洞口上方看见刻字,成为太平天国一处隐秘的军火制造遗址。

油罐沟峡谷

因为地壳运动,金铃乡一带,被突然撕裂,形成一道大地缝,形如猪槽,经数亿年风雨冲刷,这道断裂带下最深的一道沟,形成独特的峡谷奇观---油罐沟。

油罐沟峡谷主体与七眼泉峡谷连成一体,处于金竹乡与金铃乡分界处,沟深谷幽。由于常年被山洪冲刷,谷底河床被切割变窄,有的地方几乎就是一道剪刀口。峡谷深处形成深潭,行人只能淌水而过。河床上有巨大的青冈树倒横,架在河上,被藤蔓缠绕,如掀髯老人,古朴沧桑。两岸古木森森,荫天蔽日。岩壁上的藤蔓植物或缠绕杂树,或垂掉下来,如柳丝在空中飘荡。谷底奇花异草甚多,河里可见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十分惹人喜爱。岸边山体奇形怪状,如獠牙利齿,景致奇特。有的地方不仅有泉水涌出,而且还有白烟飘出,在谷底冉冉升腾,形成一层薄薄的雾带,平添一种虚幻之感、氤氲景象,当地人称为“龙吐气”。

广寒仙境·月上金铃

“广寒仙境、月上金铃。”古老的金铃坝,华丽转身,闪亮登场。2021年开业的广寒宫景区,仅国庆长假,便吸引五万余游客慕名前往。金铃乡,再次成为巴盐古道上热闹繁华之地。

广寒宫原名冷洞,近年开发后,成为风景名胜区。因为洞内寒冷,洞体庞大,形如传说中的月宫,于是取名为“广寒宫”。七曜山多为喀斯特地貌,溶洞多而集中,而广寒宫内最为独特,溶石高度汇集,如诗如画,规模宏大,震撼人心。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依托广寒宫风景区,金铃乡场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县加大对金铃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中核集团帮扶,投资近4000万元,助力金铃乡乡村振兴。如今的金铃场镇,一里长街,旧貌换新颜。金铃乡党委政府因陋就简,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让传统的吊脚楼建造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配装挑檐格窗,凸显民族风格;在空余之地,修建亭台,方便群众;独栋农家吊脚楼,打造成了特色商店和客栈,容纳远方客人;街道街沿由青石铺就,显得古朴凝重。漫步场镇,如入画廊,令人赏心悦目,精彩纷呈。空中俯瞰,如出水芙蓉,清新脱俗,美丽动人。

民俗风情浓郁的金铃场镇已与广寒宫景区融为一体,静待人们观赏。

随着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和“351”国道建成通车,金铃乡乘势而上,以“广寒仙境、月上金铃”为主题,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乡村振兴。

金铃乡,已经成为巴盐古道上民族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