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岁月

● 唐伟

当第一次走进三益乡小学校,我的内心就怦然一动。

进校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丛。树高大、挺拔,树巅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进校后会走过一段弧线的路,绿草密织,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神秘感。我径直走进校园,看到一颗颗古松,环伴、簇拥着校园,毫不孤寂、亲切而温暖。

在教学楼后面,我看见了“励志楼”。

“励志楼”属土木结构小楼,一楼一底,上下各有三间教室,两边各设楼梯。环走一圈,我执意想去看看。在钱校长引领下,我像个孩子般冲在最前面。当踩着满是青苔的石梯,我的心霎时静下来。循着一间一间教室,钱校长细心给我讲着“三益乡”的来历。我一间间看,一点一滴也不放过。

第一层多是空寂的教室,教室里面有一些书法作品。但我的心里只想看看它原来的样子,所以“吵”着想上楼看看。阳光柔和地洒进楼里,我踩着窄窄的木梯,小心翼翼上楼。当走上二楼,我霎时惊愕。眼前的走廊全是木质结构,踩起来咯吱咯吱响。看着淡淡的阳光照在木廊上,我的脚步小心翼翼。站在这上一代人奋斗过的地方,我的心充满敬畏,不敢僭越,更不敢喧嚣。站在这沉淀着岁月、记录过无数人青春的“励志楼”,我的脑海里满是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满身泥浆的孩子陆续爬上木梯,像一只只调皮的猴子窜入教室;我仿佛看到那洋溢着浓厚川音的课堂,一只只瘦弱的小手高高举起,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好不热闹。当走进那厚重的教室,虽昏暗,却让人倍感温暖。借着温润的光,我仿佛看见了厚重的岁月,仿佛看到了无数人的青春少年时光。

我站在教室里,仿佛听到了琅琅书声,仿佛看到了着绿衣蓝裤的少年郎。在黑黝黝的黑板前,少年郎一遍一遍挥舞着竹鞭,一支支粉笔在课间化成灰。我仿佛就在走廊里、在讲台上,和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歌唱,一起鼓掌。他们不论男女、不忌年纪,就着温暖的阳光,和着清风与夏雨欢快地笑、尽情地唱。在这些本是孩子的“小老师”眼里,这群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孩子们犹如待哺的羔羊,一双双澄澈的眼睛看着“小老师”,他们的眼里满是倾慕、满是敬畏。小老师们,成了这些孩子眼里的“阳光”,成了孩子们心中渴望的“清泉”。

我看着桌上深深的“三八线”,一下想到了自己。我的故乡也是这样。童年时,家乡的经济颓废,教育更是落后。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他们一辈子的希冀全押在了我们身上。我们顺着窄窄的木梯,一次次上上下下。在昏暗的阁楼上,我们从一个个拼音出发,在一撇一捺中启程。我的老师和这里的老师一样,都是平凡的民办教师。他们虽是乡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力量,却发挥了公办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室上空高梁黑瓦,静默无言。教室内,六条长板凳伴着六张高脚桌。淡淡的灰尘虽掩盖了热闹,但终究掩盖不住这里的辉煌。在那个并不发达的年代,我的表哥李兴文、启蒙老师陈天英也加入其中。他们风华正茂,却褪去锋芒,静下心来做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美好的青春,甚至数十年岁月,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农村教育的重任,起早贪黑、无怨无悔。数十年,一批批孩子们远去,他们早已记不清送走多少届学生,终得鬓白,却丝毫不退缩,从不言悔。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是孩子们健康成长、追梦路上不能缺席的力量。他们如一块块“铺路石”,一年又一年,不卑不亢、静默如尘。他们只盼着花开的声音,只盼着孩子们快快成长。他们的心里装着一个个孩子,他们的心里深知民办教师的意义,他们更懂得自身肩上的责任。

我站在一间间朴实无华的教室里,肃然起敬。我不知道这样一间间教室里有多少人的欢笑,有多少人的成长,但我知道这些欢笑和记忆都是甜甜的。1941年建校以来,这所学校在过去的岁月一定亲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它的每一寸、每一厘都值得我这个后生敬畏和尊重。

我摸着满是灰垢的桌角,踩着咯吱作响的木板,眼角瞬间温热起来。我走近这样的一所学校,不光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记忆,更看到了一代又一代民办教育人的赤诚和伟大。正是这样一位位民办教师对教育的忠诚,才让一个个山里的孩子得以跨出“农门”;正是这样一位位民办教师无私奉献,才让一个个在泥里摸爬滚打的山里娃学会本领、开启新生活;正是这样一位位民办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才让一个个小小的梦想开花。我想,无论在任何时代,每一个坚守的教育人都值得我们仰望。无论他们是民办教师,还是名校高才,只要他们的心纯粹、干净,都值得我们满心钦佩,我们都应当深深敬畏。

“励志楼”记录着无数人的成长时光,镌刻着无数人的青春韶华,更沉淀着令人深深敬畏的温暖岁月。三益,诠释着这里人对这片土地的希冀和深深眷念——山益、水益、人益。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