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人”过上“热日子”

 szb0113001_004_01_b.jpg

举办莼菜采摘活动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山上栽黄连、山下种大黄、水中采莼菜……在海拔1500米的冷水镇,近几年来,该镇以全县“四个30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目标为总揽,稳步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思路,大力发展黄连、大黄、莼菜等特色产业,广大群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自豪地说:“冷水人过的是热日子。”

“苦黄连”种出“甜产业”

“今年就卖了两亩地的黄连,收入了8万多元……”2021日12月29日,记者在冷水镇玉龙村兴旺组采访,当村民陈群“吞吞吐吐”说出出售黄连的年收入时,围坐在火盆旁的村民不禁“哄堂大笑”。

“8万多元,还不多,收入可观了!”当大家伸出大拇指点赞时,陈群才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跟着开心地笑了起来:“你们种得比我多,我不好意思说出口嘛。”

我县有“黄连之乡”的美誉,其中“鸡爪连”品质全国最佳。海拔较高的冷水镇,山林茂密,土质肥沃,发展黄连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是“鸡爪连”主产区之一。

这里山好水好,但在以前,当地村民却难以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梦想,有的村民,日子过得像黄连一样——有点“苦”。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几年来,冷水镇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动员广大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黄连产业。

通过传、帮、带、引,陈群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每年种植黄连3亩,如今在地面积10亩以上,总价值40万元左右,走上了致富道路。

而在冷水镇,陈群只是众多发展黄连产业致富的个例。每当入春以来,在冷水镇连绵起伏的大山中,村民们在黄连基地里忙碌着除草、施肥、搭棚、栽黄连秧苗……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我镇将‘苦黄连’种出了‘甜产业’。”据冷水镇镇长杨未军介绍,该镇黄连面积常年保持在8000亩左右,每年采收面积约1600亩,每年总产值6000余万元,全镇1826户户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

“小绿叶”托起“大产业”

“巍巍群山满眼绿,遍地莼田溢馨香。”每当入夏,走进冷水镇的八龙村,便会见到层层叠叠、波光粼粼的莼菜田里,手推大盆的莼农在绿油油的莼田娴熟地采摘着一朵朵小叶尖。见着手起手落,伴着欢声笑语,还有谁人不知晓“小绿叶”莼菜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

冷水镇森林植被丰富,水源涵养充足,生态环境优越,近几年来,该镇立足镇情,将莼菜产业纳入镇产业发展计划,致力在“资源、生态、特色”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持续整改整治,昔日杂草丛生,撂荒多年的梯田被培育成纵横交错、集中连片的优质莼菜田。”谈到发展莼菜产业,石柱县青坪莼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先林娓娓而谈。

自冷水镇引导村民发展莼菜产业以来,让家住八龙村的许先林看到了产业致富的希望,他在流转当地村民100余亩撂荒田发展莼菜产业的同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加工车间,并注册了“石柱绿”商标,同时通过“订单作业”方式,带动八龙村、天河村150多户村民种植莼菜600多亩。

“每亩莼田每季可采摘新鲜莼菜2000斤左右,保底收购价每斤4元,当地村民都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发展莼菜产业的积极性很高。”许先林说。

莼菜鲜美滑嫩,是珍贵的水生植物,素有“水中人参”的美称。为做大做强莼菜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冷水镇先后培育起4家专业合作社(公司),产业发展面积达4000亩,多次举办莼菜采摘活动。

“小小莼菜芽还串起旅游和农家乐产业。”冷水镇党委书记向建波介绍说,每年夏秋季节,观赏莼田美景、体验莼菜采摘、品尝莼菜美味、购买莼菜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疙瘩”变身“金疙瘩”

“按照每斤1.2元的订单收购价,目前已收购鲜大黄100余吨!”记者走进位于冷水镇太平村的石柱县瑞铭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烘干车间,公司负责人李宗福与杨未军边查看大黄加工质量,边向记者介绍产业发展“钱”景,言语间满是欣喜。

在该公司的院坝里,待加工的鲜大黄堆成了小山,整个大院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味。李宗福随手抓起一个大黄掂了掂:“这个大约有10斤重。”

据其介绍,以前,太平村因土地较为贫瘠,粮食产量不高,收益不太好,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田地逐年荒芜。在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时,李宗福有了发展大黄产业的想法。

“大黄生长周期长,见效较慢,当初许多村民并不愿意放弃传统农作物而改种大黄。”李宗福说,只有自己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大伙一起致富。

李宗福先后流转400余亩土地,建起了大黄产业基地,随后成立了中药材公司,投资建起了加工厂,并吸纳当地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季节性务工,让大家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

“大黄亩产量可达1万余斤,每亩产值在1.5万元左右,按3年生长周期计算,每年每亩的收益约5000元。”看到李宗福发展大黄产业收入可观,近两年来,有条件的村民纷纷跟着他种植起了大黄。

如今,冷水镇先后培育起3个大黄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大黄产业3000余亩,一个个埋在地里的“土疙瘩”摇身一变,成为众人羡慕的“金疙瘩”。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