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铸就的长城

◇罗涌

2019年8月10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随“巴盐古道”驴友一道,游览位于石柱的万寿寨。这是一座凸起于连绵群山之中的孤山,最高处海拔1490米,山顶狭长,两侧陡峭,只有前寨门和后寨门一条独路通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山上有男女石柱,静静地伫立于山峰的两侧,如一对情侣,相生相伴。

万寿寨曾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秦良玉的一个战略据点。在战乱的年代,这里就是一个天然屏障,一道坚固的城墙,一个避难的场所。

游览中,我突然想到几位诗人颂赞秦良玉将军的诗。

冯渠《明史杂咏》诗有“漫漾高梁樵国妇,有明又见女长城”。清石柱直隶厅抚民同知王萦绪《偈秦良玉庙》有“裙钗旗鼓作长城,流寇心寒白杆兵”。湛露清《过秦夫人墓次净石韵》也有“邻邦旧托长城庇,今日欣瞻古陌头”诗句。石柱县志办《秦良玉史料全集》(2018年版)“诗歌散文卷”注释:长城,指秦良玉,时人尊为女长城。

这些诗词与注释,与我今日游览的感受异曲同工,我不免感叹万分,万寿山,她就是秦良玉将军的化身。此时,秦良玉将军在我的心里,就是一座雄伟的大山。站在万寿山上,如站立于长城之上,我分明聆听到秦将军急促的心跳,触摸到大明帝国末期,秦将军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那段峥嵘岁月。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赞誉为长城的女人,一定是时代最杰出的人。有为国为民的丰功伟绩,有精忠报国的拳拳之心,还有百姓的认可,秦良玉将军实堪担当。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赐予秦良玉“少保”,晋封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赐诗四首。南明隆武皇帝赐封其为“太子太保”“忠贞侯”,授“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南明永历帝加封其为“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这些爵位,是历代封建王朝最珍贵的荣誉,只有位极人臣的战将,或者资历极高的元老才能有资格被授予。秦良玉配享这些尊荣,这是大明帝国对她的认可。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烈女传里,而秦良玉不同,她是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将相列传”里的,实实在在的巾帼英雄。这是秦良玉独特而显著的历史地位。

那么,大明帝国的封赐,以及正史的记载,是否名副其实呢?答案是肯定的。

秦良玉生于明朝末年,内有农民起义军前赴后继,外有清兵入侵,倭寇袭扰不断,官员腐败,朝纲不振,大明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秦良玉父亲秦葵洞悉时局,对秦良玉说:“天下将有事,尔曹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方称吾子。”秦良玉曾对父亲言明志向:“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在父亲的培养下,秦良玉练就一身武艺,熟读兵法,从小树立起“保家卫国”“保境安民”的“长城志”。

秦良玉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她不屈从于官宦人家,而是比武招亲,选择自己的丈夫。她打败纨绔子弟,故意输给心仪的男子,嫁给石柱宣尉使马千乘。在封建意识十分浓厚的时代,这样的举动无异于特立独行,但秦良玉敢于为之。

婚后的秦良玉并未沉湎于安乐窝,而是对丈夫说:“今天下多故,石柱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练兵为保生计。且男儿当立功万里,继先高祖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家声,何区区固吾圉为?”马千乘听之。夫妻共同操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时称“白杆兵”。这是秦良玉政治抱负的展露,也是其军事思想的萌芽。

在第一次平定播州(遵义)杨应龙叛乱大战中,秦良玉随夫出征。大年初二,征剿大军均喝酒庆节,惟秦良玉清醒。她告知丈夫,敌人会乘夜袭击。果然,播州军夜袭,官军乱成一团。秦良玉则早有防备,发起反袭击,并乘胜追击,直捣播州,连克七寨。在攻打天险桑木关时,秦良玉出奇计,用白杆枪的钩镰,首尾相连,形成“枪梯”,攀援悬崖,突袭敌军。叛军只好弃关逃生,杨应龙在官兵的围困下自杀。平息播州之乱,秦良玉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总督李化龙特制“女中丈夫”银牌赠送良玉。此一役,秦良玉的军事才华初露锋芒,白杆兵经受了实战磨砺。

公元1613年,马千乘遭宦官陷害,瘐死监狱。秦良玉悲痛之后,毅然接过丈夫的“宣尉使”职位,接管白杆兵。她从此开始独立战斗。

1620年,秦良玉第一次派兵勤王,出榆关(山海关),在沈阳城外的浑河一带,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兵展开厮杀。屡战屡胜的后金兵突遇强敌,措手不及,顿时损失数千人,军心溃散,只得调集重兵增援。秦良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不幸战死,弟弟秦民屏血战突围。这一仗虽败,却打出了白杆兵的气势。努尔哈赤的后金兵首次遭遇劲旅,心生忌惮。

秦良玉决定第二次勤王。她亲自统三千白杆兵北上,在榆关与后金兵交战。秦良玉满怀国恨家仇,冲锋陷阵,与敌拼杀。其子马祥麟激战时目中流矢,拔之而战,金兵惊骇之极,仓皇溃逃。马祥麟从此有了“赵子龙”“小马超”称号。

此战后,崇祯皇帝晋封秦良玉“二品官服”,赠送“忠义可嘉”牌匾,命其镇守榆关。猎秦家军旗,树立于天下第一关,威武白杆兵,为国守大门,京人争睹女将军风采。那个时候起,秦良玉威名远播,白杆兵家喻户晓,后金兵再也不敢轻视。秦良玉将军成为明朝一道卫国长城。

1622年,秦良玉回川征兵。她听闻永宁(四川叙永)土司奢崇明叛乱,并攻下成都、重庆等地,气焰嚣张。秦良玉拒收叛军贿赂,斩杀使者,请缨征讨。西南一带土司皆受奢崇明之好处,踟蹰不前。秦良玉先救成都,返身收复重庆,征战五年,平定西南叛乱。崇祯皇帝加封秦良玉“一品诰命夫人”“都督佥事”。

1630年,清军在皇太极率领下,破长城南下,四城失守。秦良玉奉招裹粮率师,昼夜兼程,万里驰援,第三次勤王。

后金兵闻之秦良玉白杆兵到,并屯兵于京师宣武门外,不敢进击,又闻各路勤王将士陆续抵达,自觉毫无胜算,只得退兵。秦良玉勤王有功,解京之围,龙颜大悦,优诏褒美,加少保,晋封都督同知,挂镇东将军印,平台召见秦良玉及部将,赋诗四首旌其功。

1631年,秦良玉还乡,其子马祥麟、儿媳张凤仪留守京师,侄儿秦翼明奉命筑大凌河城。

此后的1634年、1640年,秦良玉率领白杆兵,击败张献忠、罗汝才。此时,秦良玉综合分析前方战况,提出自己的军事防御计划,即著名的“固守十三险隘”策略。但刚愎自用的四川巡抚邵捷春不予采纳,后又醒悟,然已贻误战机。张献忠罗汝才趁势联合进攻,致使秦良玉兵败。

秦良玉兵败,意味着西南一隅陷落,大明帝国赖以依靠的“长城”轰然倒塌。

秦良玉不得不退守石柱。接着,噩耗传来,儿子马祥麟战死襄阳,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

秦良玉虽然兵败,但回到石柱后,利用方斗山和七耀山险恶的地理优势,加强防备,尤其是建立了万寿寨堡垒,令张献忠部、皇太极部不敢入侵,附近州县百姓纷纷投奔石柱避难。秦良玉为管辖下的老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使之免受涂炭之苦。她还与孙子马万年固守万寿寨,击退了明朝败类朱容藩的攻击,保护了一方百姓。

即使在这种颓势之下,南明两个流亡政权,仍然倚重秦良玉。此时,秦良玉成为旧政权统治者心目中的精神旗帜,一道长城,并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

1648年5月21日,75岁高龄的秦良玉寿终正寝,一代战将香消玉殒,被安葬于石柱县城边的回龙山,这里与万寿寨正好遥遥相望。

作家印林在《石柱擎天思良玉》里感叹道:“良玉啊良玉,上天给你的折磨无乃太多!你所承受的,完全超过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任何一个打击都足以让你顺理成章地倒下,上天最后竟残酷到什么也没给你留下,将你为之奋斗的信念大厦也一并收回。你驰骋风云大半个中国,最后又回到起点,一块弹丸之地勉力支撑。我实在无法想象,你把自己打磨成一颗什么样的心,才能承受下这一切苦难。”

此时,我站在万寿山的顶峰,毫不犹豫地告诉印林老师,秦良玉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座长城,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直到今天,人民依然把她当成中国的“女长城”。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不可多得的有骨气的朝代,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李自成攻陷京师之后,提出三个退兵条件:割地、犒赏、封王。但是,崇祯皇帝没有丝毫妥协,他跑到煤山,大骂李自成后上吊殉国,走完他刚烈的一生,把大明帝国的气节演绎得非常完美,虽然悲壮,却令人震颤与亢奋。

或许正是这种铮铮铁骨,浩然正气,锻造出秦良玉的民族英雄情怀。“忠臣良将”四个字,在秦良玉身上得以鲜活诠释。

秦良玉将军很苦,她戎马一生征战无数,为了保家卫国,倾其所有,甚至有时连出征的衣物粮草都自备。她痛哭过,父亲的去世,丈夫瘐死,兄长、弟弟、儿子、儿媳接二连三战死沙场,欣赏和信任自己的崇祯皇帝突然上吊自杀,自己所依靠和为之拼争的明朝不复存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老来退守石柱,已是强敌包围,四面楚歌,无依无靠。可是,英勇无畏的秦良玉,仍为大明坚守着一方土地,直到老死,方才罢手。

就在秦良玉第二次勤王拔营前往榆关,路过通州时,通州知府陆云受朝廷派遣慰问。这位官员,或许真的倾慕秦将军,或许酒醉乱性,拽住秦良玉的衣袖把玩起来。良玉大怒,忽地抽刀断袖,使得陆知府羞愧难当。此时的秦良玉,已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小女人,她早已对朝中官员的庸俗腐败痛心和鄙视。秦良玉“抽刀断袖”,以示贞洁,留下千古佳话。

她镇守榆关时,皇太极派人送来美玉结交,被秦良玉当场摔碎,使者抱头鼠窜而去。秦良玉“摽玉”拒贼的故事,正好反映了她不畏强敌,抗争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力。

当他闻知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自毁冠带,至万寿宫再拜号咷,表明心志,誓不以余年事逆贼。

一个时代的英雄,属于秦良玉,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谱写了时代。秦良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承受了平常女人,甚至平常男人都无法承受的家国之殇。她的忠义节气表现得最干净、最纯粹、最彻底、最无私。正因为如此,明朝的君臣百姓,甚至她的对手,强悍的皇太极,骄横的张献忠,都敬畏之。突出的战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就了秦良玉传奇的人生。

“女长城”,是对秦将军又一精准的定义。

纵观五千年华夏史,几乎为男人占据,女人,只能归入列女传,或者为戏曲杜撰,能够进入中国正史的女将军,仅为秦良玉一人。一介女流,封侯拜将,平台赐诗,荣耀无双。

蛮荒之地的石柱县,在史书上留下笔墨最多者,唯有秦良玉将军。

秦良玉将军的故事,代代相传,早已铭刻进老百姓的心中。372年后的今天,她的家乡石柱、忠县一带,尚称呼待嫁女儿为“女将”,这样的称呼,起源于秦良玉。有关秦良玉将军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放射出时代光芒。这是人民对秦将军渗透骨子的爱护。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秦良玉就是精神的脊梁,坚强的柱石,巍峨的长城。

这道精神长城,精神的旗帜,永远挺立,永远飘扬。

站立在万寿寨上,我追寻着秦良玉将军的踪迹,追忆一代战将的卓著功勋,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