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桥头


三多桥(本报资料图片)

平息桥头土匪暴乱遗址(本报资料图片)

湿地公园里的人行步道 记者 余欢 摄

老桥头场镇(本报资料图片) 

桥头湿地公园全景图 记者 余欢 摄 

(通讯员 罗涌)

宁静的湖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民间称为“三多湖”,是桥头的心脏,桥头镇七个土家族村庄,都围绕着这一座湖分布,有“一湖映桥头”“五马来归槽”之说。

三多湖,是桥头人的魂。

桥头老场镇随藤子沟水库的修建,沉入湖底。老场镇,以及老场镇的故事、风物,消失于静静的湖面。三多湖,于是就成了桥头人的魂,桥头人永远的乡愁。

桥头镇海拔在600米至1600米之间,青山翠拥,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境内有多处自然奇观,其中最具魅力的就是三多湖,在狭长深谷中筑堤成湖,随山势婉转曲折,河湾交错,三多湖就显得深邃而含蓄,悠长而静谧,如深山碧玉,待嫁闺女,雅洁宁静,令人神往。

2005年12月建成蓄水的藤子沟水库,位于桥头镇境内,为石柱县最大的水利设施。2019年建成“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正在打造全国“生态最原始、景观最优美、水质最洁净、环境最宁静、气候最凉爽”的,集湿地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地复合型国家溪谷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占地面积670.8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59.42公顷,林地等其他地类212公顷,湿地面积中包括永久性河流45.16公顷,洪泛湿地36.17公顷,人工库塘湿地377公顷,公园内山、水、林、田交相辉映,河流蜿蜒曲折,库湾交错,水域狭长,青山绿水,碧波粼粼,形成了河流、库塘为一体的复合湿地景观。

就在这面湖里,生长着野生动物273种,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1种,鸳鸯、胭脂鱼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7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白鹭、野鸭分布较多。湿地公园内有高等维管束植物824种,其中湿地植物164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3种。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三多湖沿岸正在修建人行步道,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基础上,把这一位羞涩、含蓄、宁静的“青春少女”,装扮得更加楚楚动人、婀娜多姿。

激荡的史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开桥头的历史,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演绎着小桥流水人家般的田园生活,也演绎过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战斗。桥头,犹如一架铁炉,倒出炉渣,炼出好钢。

桥头底蕴厚植,不乏风流人物勇立潮头,引领时尚。至今遗留有大寨坎的巴盐古道和大量石刻,有谭道文中医眼科专著《草庐拙》,有邓朝络诗歌集三部等传世。

桥头镇的文化源远流长,与巴渝文化一脉相承。《龙河的记忆》记载了马鹿、赵山村岩棺群29穴。岩棺是古巴人的丧葬方式,墓穴凿于河边石崖,有的状如蜂窝,被学者誉为“仙人洞”“土家五溪蛮雕刻艺术品”。桥头镇遗存岩棺,就是古代巴人在此繁衍生息的客观证据。古代巴人是土家族的先祖,是土家文化的根系。

据《桥头乡志》记载,桥头乡始建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即南唐李璟保大元年,离今一千多年。

自清朝后期以来一百多年,桥头人的记忆里,有一段恢弘的变迁史,书写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

清道光年间,杨姓人在桥头坝(今桥头镇)经商黄连,购买土地,发了财。宣统初年,杨家第三代孙杨懋修、杨子犹等,战胜向姓,赶走谭姓,开始执掌桥头坝的地、政、军、人等权力。鼎盛时期,桥头区辖十个乡,百分之九十七的土地为杨姓所有,收租达两万石,总团、团练、团首、保正、甲长、百长、乡长、区长等,都由杨姓人担当,常备武装一营,约300人,枪千余支,家丁一百人左右。武装力量超过丰都、忠县、石柱三县总和。桥头所辖团甲,地域广阔, 界邻楚黔之交,远离丰都县城一百二十多公里,县府鞭长莫及,拥有生杀大权。此段时间,桥头声名鹊起,民间盛传“桥头国”。

古代巴人曾参与了中原汉民族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东征西讨,骁勇善战,号为“神兵”。在民国时期,也有一支农民运动的“神兵”,出现在桥头。这支神兵经过十年征战,三打杨家,动摇了统制桥头近半个世纪的杨家根基。

1949年底至1951年4月,石柱县展开了一场一年之久的平息土匪暴动的战役。发动这场暴动的正是桥头杨家遗孀佘德瑜,史称“腊二九”暴动。石柱平息土匪暴乱的第一战在桥头打响,收官之战也在桥头结束。这场剿匪战争,波及马武、黄鹤、沙子等乡镇,战线长,时间久。不仅清除了石柱境内的匪患,荡除了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给予川鄂湘黔剿匪斗争很大的支持和配合。

在石柱民间,对未婚女孩称“女将”,来源于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桥头镇,就有一位时代“女将”,谱写了叛逆与忠诚的传奇人生。

杨世洁(1920—1979),曾化名马新、杨伦,1920年4月出生于丰都县桥头坝(今石柱县桥头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厦读高中。她在学校积极参加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凭借流利的口才和一副好嗓子,显示出她的天赋和组织才能,成为宣传抗日的领头羊。在学校党组织的培养下,于1938年参加重庆市学联,任学联副书记,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奔向革命圣地延安。1948年,杨世洁与黄火青(1978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结为伉俪。杨世洁不幸于1979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杨世洁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也用一生诠释了她与共产党人高雅纯洁的爱情。

杨世洁是桥头这一架铁炉中,炼出的一块好钢,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奉献了青春、热血和力量。

雄奇的山

桥头民间有一句谚语:“一碗泥巴一碗饭”,这是对桥头“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在沿湖两岸七个村,幅员面积66.72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积达48021.6亩,森林覆盖率53.6%。农耕文明之地,富庶之乡,如今迈步走向乡村振兴,新发展脆红李、苍溪雪梨等水果1万余亩。

每当开花挂果季,满山飘香,游人如织,水韵果乡,景致鲜明。

雄奇的山,幽深的河,美丽的自然景观,精彩纷呈,鬼斧神工。

虹桥双锁:在龙河两支流交汇处形成一块如 “铧头”之地,名曰铧头嘴,于民国六年在悦来河羊子岩深谷中拱起“三多桥”,形若九天飞虹,十数年后,在沙子和大跳峡悬崖间横牵“铁索桥”,险若金沙泸定。“三多”“铁索”二桥,一北一南,一拱一横,一石一铁,雄居铧头两旁,犹如两把坚实大锁,扼住深峡,俯视飞涛。

燕窝卷水。在龙河桥头场段,有三尊巨石,其上者形若“燕窝”,谓之“燕窝石”,中者形若“坎”,谓之“门坎石”,下者形若“马鞍”,谓之“马骑石”。三石勇立河中,划开涟漪,恰似一只欢乐的燕子,在水中嬉戏。三石上常有燕子翻飞,或旋于上空,或点水四周,或栖息石上,或搭巢建窝,民间谓之“燕窝卷水”。

野鹤起舞:桥头坝场东北有村曰野鹤村,村村落落,随处可见鸟影,可闻鸟鸣。尤其是鹤,多而且美。那些野鹤时而跨步在田间,时而觅食于溪涧,时而蹁跹于山堡,时而相憩在松顶,站立时,亭亭玉立如少女;飞翔时,似能歌善舞的女郎;栖息时,簇簇点点似白玉。

楠溪银帘:楠溪,即楠木沟溪水。楠木沟的水晶莹澄碧,由楠木到桥头,一路欢歌,流经涧沟外,撒开一道宽敞的银瀑,飞流直下,激起层层浪花,飞溅簇簇水珠。在银帘上方不远处,有一座有亭的凉桥。桥跨楠溪,楠溪展银帘,银帘溅水花,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

陡壁飞鹰:座落在桥头镇境内的马鹿山断崖绝壁之巅,建于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由川入鄂的古驿道,集石寨、兵卡、栈道、关隘、石梯、石刻为一体,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这里危崖百丈,峭壁千仞,有“古寨羊肠”“蜀中第二剑阁”之称。共有石梯九千余阶,石雕佛像二十四处,石刻题记二十多处,险要奇观数不胜数。陡壁峡谷中,常有大型猛禽光顾,其中山鹰喜欢高空盘旋,高处栖憩,谓之“陡壁飞鹰”。

羊角凌云:羊角寨海拔近千米,形同羊角,立于场西。站在场口顺天桥处举目仰视,羊角雄奇高耸,似一道屏障挡在西边,恰似一位慈父,守护着这古老的乡场。夏日阵雨欲来,羊角上空,乌云骤然升起,布满天际。此时看羊角,山之高,如凌九霄云层。夕阳西坠时,落日霞光如绚烂之金边,镶嵌山顶,如仙山妙幻,佛光乍现。

双狮卧伏:离桥头坝场西南约一公里的地方有山曰“凤凰山”,形若雄狮,自西北向东南卧伏在龙河西岸,回首望其尾,称为“山狮回首”。龙河的东岸也有一山名“老梁坪”,形若猛狮,由东南向西北伏卧,遥望对河畔,称为“母狮恋伴”。两狮互动,欲截断龙河,为祸桥头。为遏制猛兽,桥头人在二山之上各建一塔,称“白塔”“乌塔”,将一对青狮牢牢镇住,令其不敢轻举妄动。

仙岩鸟洞:凤凰山腰有一洞,民间传为观音菩萨显过灵,故称“观音洞”。该洞为石岩上的天然洞穴,洞中常有百鸟飞进飞出,故称“仙岩鸟洞”。

桥头八景,镶嵌于桥头的山水之间,构成一道道美丽风景。

多情的人

桥头的历史由桥头人民书写,而桥头人的多情,也让桥头的历史丰富多彩。

发源于黄水、冷水镇的两条小溪,穿过起伏群山,交汇于此,把老场镇之东南,分割成五块。因为河流密布,无桥不通,建有“三多”“五福”“凉桥”“铁索桥”“顺天”等桥,连接乡场各地,桥头坝场因此得名。

桥,是跨越障碍的构造物。古往今来,多少情山恨海,在桥头上升华和消失。有桥的地方,就一定有爱情故事。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桥上。

桥头有桥,而且桥多。有了桥,就有了桥与爱情的故事。多情的桥头人,不仅书写着开拓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书写浪漫的爱情。

杨启慧(1916——1989),民国五年(1916年)六月出生于桥头镇一个大富豪之家。早年在丰都县城求学时,与青梅竹马杨烈光相好相爱,拒绝家父为其指定的“奶亲”,依然跟随心爱的人到北平念书,继而奔赴延安。成为桥头第一位到达延安的女孩。抗日战争结束后,她随解放军部队投入解放战争,曾任团政委。1949年跟随部队进入新疆与丈夫一起为新疆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多情的桥头人,同样推动着桥头的历史进程。

桥头镇很长时间里隶属丰都县,因为有其独特的“插花”辖治历史,土汉文化交融突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民间流传“桥头国”。丰都县鞭长莫及管不了,石柱不能管,致使家族势力越来越大,成为桥头的实际统治者。而丰都县为了辖区的稳定,也放任和认可这样的家族宗派统领制度的长期存在。所以,在桥头有向家、杨家、马家、谭家等,为争夺领导权和地盘,互相倾轧,战乱频繁。谁家势力最大,地盘最多,谁家就是桥头的统辖者。家族精英就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是宗族核心。

这些家族宗派有着争斗、巧取豪夺、欺压百姓的一面,但也有创业革新,重视耕读,修桥铺路,振兴乡里的善举,推动桥头历史进程。一部桥头百年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同时也是一部创业创新史、建设史。

桥头老场很早以前设在1600米的高山顶上。名为高顶场。这个场逐渐废弃,历史资料记载的很少,靠代代相传口述史留下记忆。后来,向家发家之后,有六兄弟在山脚下修建六间房,称为“六合场”。

大约在清朝晚期,杨家在桥头发达后,开设砖瓦窑,修建砖瓦房,让居住于岩洞和茅草、杉皮屋檐下的农民,有了崭新的砖瓦房,还形成了瓦屋村名。这是桥头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一次深刻变化。

杨家在“六合场”的河对面,大规模推进场镇建设,开创了桥头新场镇。这是桥头发生的第二次巨变,展现桥头人“自强”精神。接着,杨家人建起“三多桥”、白塔、乌塔,维修大寨坎巴盐古道,建造欧式建筑“洋房子”,开设“华祝书院”“道远中学”等,给桥头带入了西方先进文化,展现了桥头人的“开放”精神。

随着新中国建立,桥头得到全面发展。藤子沟水库修建,老场迁移新址,库区移民搬迁,桥头老场镇发生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桥头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支持国家建设,充分展现了“奉献”精神。

脱贫攻坚战,以及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桥头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2021年3月,桥头镇被明确为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在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桥头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藤子沟湿地公园的保护和打造显得尤为重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到历史性的新的高度,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崭新课题。这样的变化既是基础设施,也是思想观念的空前变革,必将带来桥头镇第四次巨变。

生态文明的精髓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索取有度,保护生态,包括文化生态,而不是破坏。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原生态的静美。

桥头镇将围绕“山、水、林、田、湖”等优势条件,依托桥头镇规模化果业产业基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源文化,按“一业一湖三组团”空间布局,优化整体发展空间结构。建成产业兴旺的活力小镇,生态宜居的绿色小镇,乡风文明的魅力小镇,生活富裕的幸福小镇。

在新一轮乡村振兴时代浪潮中,多情的桥头人,一定会不负使命,抢抓机遇,勇立潮头,乘势而上。桥头镇将再次脱胎换骨,建成美丽乡村,展现绰约风姿。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