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卫国,是我这一辈子的骄傲!
——志愿军老兵汪福祯回忆抗美援朝经历

p1_b (1).jpg

汪福祯和老伴杨珍福 

记者 隆太良 李玉霞 文/图

“真不知道自己当初是如何从冰天雪地、炮火连天的日子中走出来的……”10月24日,电影《长津湖》在太平洋影城播放,已88岁高龄的汪福祯老人在观影时,拉着老伴杨珍福的手,禁不住潸然泪下。

为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时年17岁的汪福祯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0169部队的战士,在朝鲜坚守近五年时间,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

踏上异国雪原,立下卫国壮志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71年时光流转,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汪福祯已白发苍苍。近日,记者跟着下路街道人武部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高鹿村白鹿组,走进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中,聆听老人讲述当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战斗故事。

在汪福祯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金闪闪的纪念章,流着泪,哽咽着说:“这些都是当年用命换来的。保家卫国,是我这一辈子的骄傲。”

1949年7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年仅16岁的汪福祯被垂死挣扎的国民党的士兵抓去当了“壮丁”。被迫行军至四川成都后,汪福祯等国民党士兵不想与解放军交战,于1949年11月毅然起义,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怀抱。

据下路街道人武部工作人员介绍,汪福祯入朝作战的0169部队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25日晚上,汪福祯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他和战友们每人身背80发子弹和4枚手榴弹,气势高昂地跨过鸭绿江,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

部队刚进入朝鲜时,山川白雪皑皑,前线战火冲天,简易公路两旁驮运物资的牛车、马车、汽车拥挤不堪。朝鲜人民军在前线的部队打得异常惨烈,被转运下来缺手、缺脚的伤员和牺牲者随处可见,更加燃烧起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满腔怒火。

汪福祯老人说,当时他在心中发誓,不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赶出朝鲜,保护好我们的国界线安全,绝不回到祖国。

经历血火考验,打出国威军威

入朝作战后,汪福祯被分配到炮兵班,担任第一弹药手。因白天有敌机轰炸,只能呆在树丛、山洞、雪地里待命。晚上行军、打仗和运送炮弹,有时扛着炮弹在山林间来来往往就是一整晚,身上经常被磨出累累血痕。

当时敌军为了防止志愿军在晚上偷袭,一到晚上就不停地投射照明弹,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天,只要发现人影就不停开炮,很多战士因此而牺牲。

汪福祯冒着枪林弹雨和美军低空飞行的侦察机、战斗机威胁,往前线运送炮弹,虽然危险重重,但凭借着良好的应变能力,每次都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运送弹药的任务。

“战争不但残酷,而且非常艰苦,由于战事紧张,后勤补给跟不上,吃穿成了很大的困难,每天都是高粱、炒面等干粮和着雪充饥。即使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行军时也不用手电,不准吸烟,怕引来敌机。战斗间隙只能在战壕里、防空洞躺着打个盹……”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汪福祯老人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讲起话思路清晰。 

在高阳追击战中,为掩护节节败退的联合军撤离,英国“皇家重坦克营”承担起了阻止志愿军追击的任务,汪福祯与战士们用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全歼了英国的这支精锐部队,取得了一场以步兵轻武器歼灭敌坦克部队的英勇胜利。在著名的汉江南岸阻击战中,汪福祯与战士们冒着严寒,坚守50个昼夜,成功击溃了敌人,在战争史上写下了以劣势装备战胜号称世界头号强国军队的光辉战例。汪福祯与战士们勇猛追击,打得美军丢盔弃甲,成为第一个攻进汉城的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上,50军的战士们打出了国威军威,受到志愿军总部和党中央的表扬。

回首峥嵘岁月,感恩伟大祖国

1951年4月,汪福祯所在部队奉命返回国内休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负起朝鲜西海岸地段的防御和在朝鲜北部地区修建机场的任务。朝鲜停战后,他参加了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

1955年3月,汪福祯跟随部队奉命撤离朝鲜返回祖国,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3月,他光荣复员回到石柱,被安排到地方工作。

“感谢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还为我们颁发了纪念章。今年7月又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 纪念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将一块块纪念章挂在胸前抚摸着,每当回忆起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一次又一次强忍着泪水。

虽然战争让老人身体留下了一些伤痛,但是亲眼看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年近九旬的汪福祯老人内心充满着难言的激动和自豪:“祖国越来越强大了,中国人民更幸福了!”

如今,汪福祯老人与年过八旬的夫人身体健康,子女孝顺,儿孙满堂,在家人的照料下安享着幸福的晚年。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