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发展“引擎” 增强内驱动力
—— 临溪镇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深秋时节,临溪镇乡村绿满田畴、硕果累累。新街村村民在兴高采烈地采挖食药两用的山奈,南峰村村民在蔬菜基地紧锣密鼓地采收莲花白,前进村村民在忙碌着播种中药材白芷……

近几年来,临溪镇以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羊肚菌等特色产业,致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引擎”,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找准发展着力点

在产业转型上下功夫

“镇政府引导我们发展山奈产业的路子选对了,我前面才挖了半分地的山奈,就产生了830元的经济效益!”10月25日,临溪镇新街村69岁的冉瑞武老人说起产业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格外兴奋。

三年前,临溪镇干部职工和新街村村干部在走访时得知,食药两用的山奈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动员村民发展这一特色产业。

从2019年春开始,冉瑞武和老伴逐步发展起了2亩山奈,目前正处于收获阶段。接受采访时,老人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按照目前山奈的长势和市场价格,每亩山奈产值在2万元左右,他家可收入4万元。如今,新街村的山奈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地面积达1100亩。

“以前村里的农民就是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即使嘴里有吃的,手里也没有‘用’的。”冉瑞武老人对村里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

传统种植业难致富,全镇上千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撂荒。在土地上“写”出致富文章,是临溪镇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对此,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溪镇坚持问题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主攻方向,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发展以山奈为主的中药材、中蜂、有机果蔬等特色产业,不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镇发展中药材3600亩、特色果蔬800余亩、青脆李等经果林1.3万亩、中蜂2000余群、辣椒等经济作物3000余亩、羊肚菌产业15亩,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瞄准基础支撑点

在完善设施上下功夫

深秋的临溪镇前光村满目苍翠。在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里,村民们来来往往忙碌着,放眼望去,到处都展现出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保障。近年来,临溪镇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

今年3月以来,临溪镇在前光村拉开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帷幕。该项目300亩高标准农田在5月底建成投入生产后,成为了歪嘴李套种马铃薯产业基地。

“高标准农田能有效提高蓄水、保水、防洪、抗旱能力和粮食产量,有助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镇农服中心负责人说。

此后,临溪镇又在前进村、前光村、花厅村、旭光村掀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潮,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呈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美景,巩固发展辣椒、青脆李、核桃等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皱皮木瓜、山奈、茶叶、羊肚菌等特色高效产业,带动2000余户增收,其中覆盖已脱贫户220余户800多人。

不仅如此,临溪镇还在水源提取、输送环节的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先后新建、整修山坪塘153口,灌溉渠1.5万米,切实保障了产业用水需求,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抓准增值结合点

在完善产业链上下功夫

记者在临溪镇南峰村采访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莲花白迎来丰收。重庆红文农业有限公司组织当地村民忙着收割、装车,大家分工明确,忙碌有序。

今年,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南峰村流转土地建起了300亩蔬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起了蔬菜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让村民有了土地流转费,而且吸纳了当地30多名村民在基地季节性务工,增加了村民收入。

“目前莲花白的市场价格每斤均价在1元左右,亩产量8000余斤,亩产值近万元。今年村民在这个蔬菜基地务工收入,平均每位就有1万元。”南峰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怎样引来社会资本做强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增值、农户和村集体增收?近年来,临溪镇通过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搭建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全镇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22家,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每年吸纳务工村民1000余人就近就业,呈现出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专业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多赢局面。

农业稳,天下安。临溪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引擎”,让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凝聚起了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