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月

● 罗涌

在渝东南石柱县,有一个三星乡,她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乳名叫“三星半月”。民间传说,在三星老场上,有一个半月形大水田,伴生着三座相对凸起的山堡,分别为水星、土星、火星,这样的神奇组合,便有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名字。

三星原属丰都县德建乡辖地,1942年划为石柱县,同年七月,设立三星乡。建乡时间虽然短暂,但三星是一块美丽富饶之地,自然景观无与伦比,历史文化沉淀厚重。

银渣场

在与丰都县交界的大小风门区域,有着绵延数公里的炉渣堆积场,200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叫“重庆冶锌遗址群”。银渣,实为铅锌矿冶炼炉渣,古代人对银和铅锌外观分辨不清,难免混淆。在这片开阔的炉渣场上,有一个地方被重点保护起来,开辟为参观点,这里也是铅锌矿,但当地人就叫成“老银厂”。

明末清初石柱土家诗人秦淮月在《丁酉三月十五日奉委偕河汛弁(花城)赴各团散赈是夕宿老厂坪寺谒宝王作》中有这样的诗句:“寒烟拥路拨不开,白日如在黑夜过。忽然宽敞见平沙,知是昔年银渣和。颓罐败瓦拥成堆,春草不生春无奈。”丁酉年为1897年,可见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清朝晚期,诗人便将铅锌矿冶炼炉渣称为“银渣”。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川土司传二》记载,成化十八年(明朝时期,1482年)四川巡抚孙仁曾上奏朝廷:“三月内盗三百人入石砫,杀宣抚马澄及隶卒二十余人,焚掠而去。以石砫地邻丰都,互争银场相讦,有司不为区治,致相仇杀。”朝廷遂“命责有司”捕贼。孙仁再奏朝廷:“石砫岁办铅课五千一百三十斤,正统后停之。邻境军民假以征课,乘机窃取,酿成祸阶。请除其课,闭其洞,仍移忠州临江巡检于丰都南宾里之姜池,以便防守。”从上述历史记载,明朝时,已经能区分银和铅,或许就是将两者视为同物。

三星乡银渣场,面积庞大,堆码厚实,表面因被风蚀呈黑褐色,刨开仍可见红黄灰白等不同颜色炉渣。渣场上少有树木,多为野草。走在宽阔的炉渣场上,自然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产生对渣场历史的无限遥想与探究。

大小风门

诗人秦淮月在《马武团防局送知事刘晴川先生(鸿钰)还署》(八)写到:“途中定苦客衣单,密雪严霜野戍寒。两处风门嗟举趾,满天星月叹传餐。”本诗词中写到的大小风门,人烟稀少,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人迹罕至。

大风门,门大风小,小风门,门小风大。大小风门是一高一低两个相对的山垭口,三星半月场到都会乡的必经之地,最高海拔1800余米,常年刮着大风。进入小风门,大风呼啸,人站立不稳。

在大小风门山顶上,安装了多台风力发电机,如一排排一簇簇的大风车。无论晴天雾海,这些风车不停旋转,构成茫茫群山上一道道靓丽风景。

大小风门之间,原来有个一口潭,潭水很深,四季不干涸,当地人视为“神潭”。每逢干旱年,附近山民有到潭中轻拂三下的习俗,祈风调雨顺,所以又称“三拂潭”。传说潭中有银秤杆、金秤砣,被人挖走了银秤杆,此后不再显灵。明清时期,潭里堆满银渣,此后,潭水不积,人畜通行无阻,成为干坝子。

铅锌古道

据当地村民介绍,三星乡的铅锌古道,东达彭水郁山镇,西至忠县洋渡,为铅锌矿的重要运输线。因为铅锌矿与银子扯上关系,所以运输铅锌矿的路便一度繁华。

因为现代化交通的兴建,古道早已废弃。有个叫青冈嘴的地方,一段原本在密林中的路,被人清理出来,铲掉泥土,路面青石铺就,阶梯清晰。这是一段陡坡路,相传爬坡的人到了这里,便要在树下长长地歇一口气。有的路,就是在岩石上凿出来的,称“手爬岩”,十分险峻。

“青冈嘴”是古代彭水到石柱的一道关隘。明清时,大风门上的铅锌矿,运往长江边上的洋渡冶炼精加工,青冈嘴为必经之地。青冈嘴也是原五斗乡、三树乡与三星半月来往的交通要道。

繁华的交通线,负重前行的土家人经年累月地踩踏,石头上便留下了脚印和打杵印,越陡的地方,脚印越深,有的脚印深达三寸。只有沿着脚印爬坡,才省力,才稍显轻松。

那些显眼的深深足印,就是铅锌工业辉煌历史的见证。踏上这条路,仿佛还能听到背脚子沉重的喘息,还能感知土家族先辈爬坡上坎、疲于奔命的艰辛。

公路修通后,大部分的古道被公路或修建公路时的滚石所毁,只留下了这段300来米的路淹没在斑竹松柏丛中,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巴人崖棺

土家族来源于古代巴人,其丧葬习俗为崖棺葬,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三星乡就有崖棺群五处。

青口石,位于三星乡观音村促进组青口岩,为宋代崖棺,共十五穴。墩墩崖,位于三星乡观音村促进组墩墩岩,共计七穴,棺木无存。孙家园,位于三星乡三树村龙井组,共计十二穴,为宋代崖棺。大石堰,位于三星乡石星村华阳组,共计四穴,墓内扰乱,石质风化。玉皇殿,位于三星乡雷庄村新华组,共计六十五穴,宋代岩棺。

这些龛型墓凿于岩壁之上,又称为“仙人洞”。传说古代为“蛇死人蜕皮”,人老了就钻进石穴,蜕皮重生,但蜕皮过程很痛苦,遂变成“人死蛇蜕皮”。

崖棺有的状如蜂窝,学者便称其为“土家五溪蛮雕刻艺术品”。崖棺在石柱境内有两千穴,三星乡一百零三穴。崖棺的发现,表明三星这块土地上,原本就是巴人及其后裔繁衍生息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刀背梁

2010年前后,一位老板修了一条土路,想将大风门的炉渣再次冶炼,提取铅锌矿。上山之后路分两边,一边通向大小风门,一边向六塘方向。修路的老板,没能如愿开发这炉渣,因为这些炉渣变成了文物。2014年建风力发电站,公路连通了六塘和三星,海拔1600余米,建在一道梁子上,两边壁立千仞。奇特的一段山脊路,引起过往行人的好奇与关注。

从此,刀背梁亮了出来。

2015年,三星乡政府创建了一个“三星半月”的微信公众号。时任乡党委书记,人称“米书记”的余启红,发推文宣传“三星香米”。与此同时,他写了一期推文,专门介绍了大风门的五个特点,即风(风大)、高(山高)、草(草场)、渣(炉渣)、险(山险)。其中的“险”说的就是刀背梁。

这篇推文这样写道:“从六塘乡到大风门,会经过一段在刀背梁上修建的公路,两边都是万丈悬崖,仿若‘天路’。”这是首次使用“刀背梁”称谓。

2017年7月,石柱县政府组织多个部门现场踏勘,确立了这条线路的自驾游方案,2018年开始硬化路面,2019年路面硬化工程完工,刀背梁自驾游路线也相继建成。

2017年9月,余启红离开三星,但他对家乡的刀背梁念念不忘,节假日便邀约人旅游。他还组建了一个“三星半月”微信群,转发有关介绍文章和视频。

2020年12月下旬,他亲自驾车,在冰天雪地里,带着几位文艺爱好者采冬,写成的《冰天雪地三星行》,阅读量超过3.3万。2021年1月初,他又带抖音达人上山,运用无人机,专门拍摄刀背梁的短视频,迅速吸粉3.4万。

2021年3月,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谢天拍摄的“刀片天路”视频,在新华社媒体平台刊发后火了,人民网、中国日报等央媒和重庆各大媒体纷纷转发,让刀背梁迅即成为网红打卡地。

从此,刀背梁闪亮登场,正式走出深山,走出三星,走出石柱,走出重庆,走向了全国。

在挺拔雄健的山体之巅,一条天路,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随风飘扬,轻盈曼妙,风情万种,展现在世人面前。绿满山头的春天,凉风习习的盛夏,红遍林海的深秋,挂雪片片的寒冬,不同季节,不同景致,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享受。



[打印]

[责任编辑: 成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