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马影翠:做孩子们的引路人

szb0914001_001_01_s.jpg

马影翠和孩子们的课堂 (资料图片)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益乡小学校看望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与他们亲切交谈。一位老师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曾是中益乡小学的学生,师范毕业之后选择回到母校教书育人。10多年来,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为她点赞“太好了!”

这位老师就是马影翠。她现在是中益乡小学校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全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光荏苒,今年已是她回母校任教的第19个年头。19年来,她心甘情愿扎根乡村,做孩子们的引路人。

坚守初心

践行教育使命

1996年,马影翠从当时的中益乡小学校毕业,上了初中。后来考到黔江民族师范学校,2002年师范毕业后便回到母校当老师。

“以前我们这里就是贫穷落实的‘代名词’,那时,很少有孩子可以走出大山‘见世面’,祖祖辈辈‘窝’在这里的人数不胜数。我就想回到家乡,尽绵薄之力,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出去看看。”马影翠心中乡村教育的“根”,打小便埋进了乡情里,扎进了乡土中。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来时的场景,马影翠万分激动。她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很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叮嘱孩子们的安全第一,吃住学各方面都要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还说特别希望有我们这样一群乡村教师扎根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这位80后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决心。

从大山深处走出去,又回到这里。马影翠在中益乡小学校19年的教育生涯,亲眼见证了学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她的记忆里,巨变就在最近这几年。学校有了更先进的硬件设施设备,新建了塑胶运动场,操场右侧的食堂扩建为两层小楼,还有更多优秀的教师来这里支教……不仅如此,学校借助移动5G技术,与重庆市人和街小学联建了“5G+双师课堂”,开阔了孩子们的学习视野,让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既当老师

又当临时家长

谈到学生,马影翠打开了话匣子。“学生们就像我的孩子,我得把他们照顾好。”据了解,中益乡小学校的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老师既要当老师,又要当临时家长。

去年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学生们在家上网课。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线上课堂,马影翠在教学实践上下了一番功夫。

网课第一阶段是老师在家授课,后面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老师可以到教室里利用电脑进行线上教学。每次在教室上课,马影翠都会先把画面切换到教室的桌椅上,让在家上课的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座位,看看教室的环境。马影翠说:“我是想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让他们收收心。”

隔着屏幕,看不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马影翠始终放不下心来。孩子们都还太小,学习自觉性不强,离不开监督,但许多家庭的家长没有条件做到时时监督,孩子们的作业难免马虎。

“我必须去他们家里看一下实际情况。”疫情全面好转后,马影翠坐不住了,一家一家上门家访,指导孩子学习、辅导作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马影翠说:“每当孩子们看到我,远远地就从家里跑出来迎接,抱着我、拉着我,说长说短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幸福,感觉做的一切都值得。”

向美向好

引领梦想成长

从中益乡小学校的校门口望进校园,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远处是苍翠的山岭,但更引人注目的还是教学楼上“要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那幅红色标语。

为了把这个办学理念落实到位,马影翠除了学业上的教学、生活上的指导外,还格外重视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

向日葵扎根泥土,追求光明。马影翠便用向日葵的精神鼓励孩子们积极、健康、幸福、快乐地生活。她经常跟孩子们说:“我们要用笑容迎接生活,像向日葵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解决,慢慢地等待,总会有‘太阳’出来的时候。”在孩子们积极向上成长的同时,马影翠也会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教育孩子们感党恩、跟党走,希望他们长大后能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社会。

从教十九载,马影翠从未忘记肩上的责任。“我小时候在这里体验过艰苦的生活,现在,我希望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有一技之长,都有美好的梦想,都能走出大山,都能为祖国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影翠笑着说道。(通讯员 向建华)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