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返乡创业唱响“致富歌”
——记洗新乡五坪村田坝组何松玉

每天凌晨4点起床干活,每日要劳动18个小时,经常只吃早、晚两餐……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位身材瘦小的农村妇女,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在乡村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两年多来,开垦撂荒地30余亩,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在2020年发展畜禽产业,年收入近20万元,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她就是洗新乡五坪村田坝组现年51岁的何松玉。

何松玉开垦撂荒地种植的玉米

整修旧房,小院落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拔1500余米的五坪村各个院落相继通上了公路,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记者在何松玉的家中看到,客厅厨房纤尘不染、窗明几净。卧室里,被条折叠得整整齐齐。

“何松玉刚回来时,家里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她一家人外出务工后,房屋年久失修,根本无法住人。”五坪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秦文洪介绍说,为了改变家庭面貌,何松玉用打工积攒的钱,对房屋进行了整修。

原来,在1990年,家住新乐乡九蟒村的何松玉经人介绍,与洗新乡五坪村的傅大礼相识后成家。受当时条件限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在2000年,何松玉便带着丈夫和两个女儿到浙江台州务工。

多年在生产车间勤苦操劳,让何松玉落下病根,颈椎、腰椎、右手麻木冷痛等疾病一直折磨着她,无法继续在外务工的何松玉于2019年只身一人回到了老家。

“别看她个子不大,身患多种疾病,但决心大、志气大!”秦文洪说,房屋整修期间,从村口公路到何松玉的院内,距离数百米,还有一段上坡路,数十吨河沙、砖块、水泥都是她用竹背篓一背一背地背到院内。

“家要有家的样子。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住着不舒服,更谈不上安心在家发展产业。”何松玉告诉记者,右手麻木冷痛不能拿锄头、镰刀、柴刀干活,她就学会了用左手拿锄拿刀。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着。

何松玉在红薯地劳动

勤劳为本,撂荒地里兴产业

初秋时节,在田坝组的公路两旁,一块块玉米地郁郁葱葱,一株株玉米苗挂上了沉甸甸的棒子。

“这些玉米地都是何松玉返乡后开垦的撂荒地,通过轮流种植玉米、洋芋、红薯,饲养生猪、黄牛和土鸡,走上种植养殖之路。”五坪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卢万林介绍说。

以前五坪村偏僻闭塞,交通不便,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部分土地常年荒废,长满了数米高的荆棘和杂草。

何松玉回家整修好房屋后,经外出务工村民同意,着手开垦村民的撂荒地。她用一把柴刀、一把锄头,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中。树枝刺破了衣服、她全然不顾;荆棘刺破了手臂,她毫不在意……

“我见过勤劳的人,但没见过何松玉这样干活不要命的勤劳的人……”现年68岁的余修柏是五坪村的一位老党员,对何松玉撂荒地里兴产业了如指掌。更对其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大加赞赏。

何松玉给小猪喂食

“何松玉每天凌晨4点起床烧开水煮猪食,天亮后将黄牛牵到树林里放养,再到地里劳动,晚上戴着旷灯还要在坡上干活,每天要劳动18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只吃早、晚两餐,午饭也顾不上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多来,何松玉开垦出撂荒地30余亩,通过套种玉米、洋芋和红薯,在2020年饲养生猪20余头、黄牛10多头、土鸡近100只,年收入近20万元,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何松玉给鸡投食

“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我只是跨出了一小步。”采访中,何松玉说,她要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吸纳就近村民务工,引领村民发展畜禽产业,共同唱响“致富歌”。

大孝无言,真情演绎爱母情

“妈妈,多吃点肉。这是自己养的猪,喂的是熟食……”中午就餐时,何松玉不停往母亲黄廷秀碗里夹肉夹菜,甜甜的笑容洋溢在母女俩的脸上。

“亏得有你这个女儿哟,要不然生活哪来这么幸福!”津津有味吃着饭菜,81岁的黄廷秀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019年6月,黄廷秀老人患上了肠梗阻疾病,接到老家亲人打来的电话后,何松玉匆匆忙忙赶到新乐乡九蟒村的娘家,将母亲送到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在黄廷秀老人住院的45天日子里,何松玉昼夜守护在床,端汤送水、洗脸洗脚、擦身换衣,无微不至进行照顾。老人出院时,她又主动支付了不能报销的医药费,加上其它开支,花去近2万元。

何松玉为母亲梳头

看到母亲年迈体弱,何松玉又将母亲接到了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像小时候母亲对她一样,为母亲梳头、烧饭、洗衣换被,给她喂好吃的……

“母亲养我小,我要养母老。陪着妈妈慢慢变老,是当女儿应尽的责任。”何松玉朴实无华语的语言,让人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打印]

[责任编辑: 谢天]